通常人们说,曹魏得天时,孙吴得地利,蜀汉得人和。在刘备时期,蜀汉的确人才济济,武有五虎上将,文有卧龙凤雏。然而,到了诸葛亮掌权时,蜀汉竟然沦落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是诸葛亮任人唯亲?还是他不识人、不能用人?又或者是他过于强势,导致人才难以成长?我们一起来探讨。 蜀汉人和上的先天不足
早在刘焉父子治蜀时期,所带来的一批旧部形成了东州系,与本土势力产生了隔阂。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这种新旧势力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巴蜀和汉中位于西陲,人才本就匮乏,如果不积极挖掘和笼络本土人才,势必会加剧离心倾向。诸葛亮并不是任人唯亲,他在一定程度上也注重提拔益州人,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本土人才的成长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从他在《出师表》中的人选来看,除了张裔外,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陈震、蒋琬等人,几乎都是追随刘备入川的荆州系。这样一来,蜀汉的人才结构便失去了均衡,导致本土人才缺乏上升的通道,蜀汉也难以真正实现人和。 诸葛亮铁腕治蜀,压制了人才的成长 诸葛亮无疑是个非凡的人物,他推行铁腕治蜀,且为人开诚布公,严格执行制度,赏罚分明,使得益州的治理有章可循,社会秩序井然,百姓也没有太多怨言,甚至将国家动员与法制管控做到了极致。这种强有力的开明专制,为益州带来了丰收的局面,经济和物资相对充足。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反面。诸葛亮的问题在于他过于自信,常常事无巨细,亮皆专之,甚至把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权都握在自己手中。诸葛亮虽然才智过人,但毕竟不是神明。依靠一人之智去掩盖整个州的才智,依靠个人力量去与天下英杰抗衡,最终注定会有所局限。 然而,诸葛亮值得宽容。他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追随刘备,清楚未来的道路将充满艰难与挑战。从27岁走出隆中,到54岁病逝五丈原,他半生为刘备操劳,始终恪尽职守,忠心耿耿,也可说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蜀汉的主政者,诸葛亮的专权虽然不免失去一些权力平衡,但他仍能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全力以赴,几乎是几百年来的少数人能够做到的。 诸葛亮的北伐并非盲目求战 后人往往觉得,诸葛亮的北伐既带有激情,也有些悲壮。但以诸葛亮的眼光,完全不可能不了解蜀国需要休养生息。他心里清楚,蜀汉不可能一直保持昔日的强势,尤其在曹魏这个庞然大物面前,蜀汉的资源、人口、兵力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随着时间推移,曹魏的人口增长、土地开垦、物资保障等优势将逐渐显现出来,蜀汉的短板将愈加明显。 诸葛亮也深知蜀汉的国力已不再如当初那般雄厚,因此,他很担心一旦自己去世,蜀汉将没有足够的力量与曹魏抗衡。为了避免这个局面,北伐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通过北伐,诸葛亮希望能抓住最后的机会,为蜀汉打下突破的基础。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出征祁山时,的确存在着良好的机会。因为当时陇右一带的防备松懈,关中一度动荡,南安、天水、安定等地的叛乱给魏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时,魏明帝曹叡刚刚即位,曹魏的防线并不稳固,夏侯楙等将领实力也有限,孙权同年也在淮南发起石亭之战,可以说,蜀汉此时有了突破的机会。 然而,诸葛亮错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最终破坏了整个战局。任何人都会犯错,但遗憾的是,诸葛亮在关键时刻的失误,给整个北伐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北伐,实际上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 如果不对曹魏进行北伐,蜀汉可能会面临灭亡。与其坐视不理,不如主动出击,搏一搏生死。这种无奈的逻辑,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得到了明确的表达。由于蜀汉失去了荆州,北伐变得单线作战,无法像《隆中对》中所设想的那样直取秦川,而是不得不从边缘地区慢慢蚕食。此时,蜀汉更需要强有力的盟友支持。然而,蜀吴联盟已不再如从前那样紧密。孙吴在淮南展开战斗,蜀汉则进攻陇右,东西相隔千里,两国的协作变得困难重重。而且,江东的英雄们也逐渐老去,曹魏的国力依旧强大,不是速亡之国。 诸葛亮深知北伐的种种不利因素,包括街亭之败、陈仓之阻、粮草缺乏等问题,然而,即便如此,他依旧毫不犹豫地继续北伐。这显示了他坚定的信念:无论结果如何,北伐是他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唯一途径。 诸葛亮可能早已预料到北伐的最坏结果,尽管他可以选择退守、安享盛世,但这不是一个志存高远的武侯所能接受的。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只有尽最大努力,才能不负自己的初衷。因此,尽管《隆中对》已成复兴梦,北伐依然是他为理想而付出的最后一搏,正如孔子所说:知其不可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