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灭商后,建立了封建制度,将宗室子弟、异姓功臣以及圣贤后裔封为诸侯王,形成了数百个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近三百年的兼并与争斗,到了战国初年,原本众多的诸侯国仅剩十余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盛,史称“战国七雄”。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富强,国力和军力大幅提升,在七国之中逐渐占据优势。关东六国虽然多次联合抵抗秦国,但因秦国强盛且六国内部勾心斗角,最终被秦国采取“连横”和“远交近攻”的策略,各个击破。著名的长平之战中,赵国遭受惨败,仅赵国被坑杀的降军就达四十万,将唯一能与秦抗衡的赵国彻底削弱。
自公元前230年起,秦王嬴政及其统治集团用十年时间,依次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秦王扫六合》中赞叹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国灭韩时,韩国国力最弱,且与秦相近,成为秦国统一战争的首选目标。公元前233年,韩王安被迫向秦王称臣;公元前231年,韩将南阳地献给秦国以求苟活,秦派内史腾假守南阳。次年,内史腾攻韩,俘获韩王安,灭韩国,以韩地置颖川郡。
秦国灭赵时,长平大战后赵国精锐几乎全军覆没。秦军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形势危急。赵国内外奋力抵抗,秦军一度退兵。随后,赵国虽有李牧镇守,多次获胜,但因宫廷内奸郭开受贿谗言,赵王迁杀了李牧。次年,秦将王翦大败赵军,攻入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六年后,秦灭代国,赵国彻底亡国。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采用引黄河水淹大梁的方法,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降,魏国灭亡。
秦攻楚前,嬴政在选择统帅上征求王翦与李信意见。李信主张二十万兵足矣,王翦则需六十万。嬴政初听李信之言,派其出征。楚军在项燕指挥下突袭李信军,秦军受挫。嬴政亲自向王翦致歉,并允许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征楚。王翦行军时,巧妙地表现淡泊财物,迷惑敌军与秦王。最终,王翦趁机出奇制胜,大破楚军,项燕自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并平定江南,置会稽郡,楚国灭亡。
燕国太子丹深知秦国野心,曾派刺客荆轲刺杀嬴政未果,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句。公元前227年,秦将王翦攻燕,燕代联军大败;次年,秦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辽东,太子丹被迫自尽。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辽东,俘燕王喜、代王嘉,燕国灭亡。
齐国虽为东方大国,但在韩、赵、魏、楚、燕五国先后被灭时,齐相后胜受贿劝说齐王不备战,不援助五国攻秦,致使齐国孤立无援。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临齐都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
秦国能够完成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得益于国内外多种因素。国内方面,关中险峻,易守难攻,巴蜀丰饶,财源充足;秦人崇尚武勇,军功爵制激励士兵作战;商鞅变法增强国力;优秀人才如商鞅、张仪、范睢在秦得重用;战略上采用“连横”、“远交近攻”等;历代秦王精明有为,使秦军保持压倒性优势。
国外因素包括,关东六国百姓厌战,渴望安宁;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联合抗秦,甚至互相攻伐;在他国遭受秦攻时只求自保,不顾全局;齐国见五国被灭不援助他国,坐享其成。面对秦军压境,六国孤立无援,只得投降。部分统治者割地求和,自以为苟且可存,却不知此举如同“割肉饲虎”,加速灭亡。
综上所述,秦国的成功既有内在国力与战略优势,也因他国短视与分裂。六国的覆灭,反映了历史深刻教训。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4.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本文为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