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刚刚登基的朱棣展开了对建文帝朝臣的大规模屠杀,尤其是以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几乎全部被血腥清除。然而,随着这些文官被一一清除,朱棣也面临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在大规模杀戮之后,谁能来协助他治理国家呢?
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中,朱元璋曾说过,明朝是与百姓共治天下,而不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尽管前半句是否正确值得探讨,但后半句无疑是对的。在明朝,士大夫阶层不仅无法和皇帝共治天下,他们的性命甚至时刻处于威胁之中,尤其是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执政期间。处于朝廷核心的文官们必须极具政治智慧,才能在那样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的性命。 本文将以永乐朝初期的几位内阁大学士为例,讲述这些文官在永乐朝时期复杂命运的起伏。在这个高度紧张的政治氛围中,任何一步失误,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一、胡俨——及时退出,寿命高且安享晚年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制度在洪武年间就已设立,最初的内阁成员主要充当皇帝的秘书角色。朱棣继位后,开始从洪武末年和建文年间的官员中选拔了七位大学士,协助他处理政务,这也开启了内阁对朝政参与的新制度。包括胡俨、解缙、黄淮、金幼孜、胡广、杨士奇、杨荣在内的这七位大学士,大部分都来自于朱棣之前的亲信和支持者。 胡俨,江西南昌人,早年通过举人考试进入仕途,在建文年间担任桐城知县,因练子宁的推荐进入京城。然而,胡俨的到来与建文帝倒台几乎同时发生。胡俨并未对建文帝有太多忠诚,而练子宁的被株连九族,似乎也让他没有受到太大波及,反而因为与解缙的关系,再次被举荐进入内阁。 尽管胡俨学问渊博,但他为人处事较为迟钝,朱棣对他并不十分欣赏,最终在永乐二年将其调任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胡俨在这个岗位上表现得比较称职,尤其在整顿学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明朝迁都北京,胡俨也随之调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在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后,胡俨被任命为礼部侍郎。然而,几个月后,由于明仁宗朱高炽去世,胡俨主动请求辞去职务,回乡养老。最终,胡俨于正统八年去世,享年83岁。 二、解缙——才子命运悲惨,最为凄凉 在永乐七学士中,解缙的才华无疑最为突出,他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也是《永乐大典》的主编。然而,光有才华并不足以保证在那个政治环境中安然无恙。 解缙,字大绅,江西吉水人,自幼聪慧,年少时便以神童著称。他于洪武二十一年考中进士。那时,朝廷正在清洗淮西勋贵,社会动荡不安。年轻气盛的解缙向皇帝上奏万言书,力陈应行善政,并为李善长辩冤,尽管朱元璋对这些意见并不认同,但因解缙才华出众,仍旧将他送回家乡读书,磨砺几年,再十年后可重新入朝为官。 然而,解缙在十年期满之前,朱元璋去世。解缙心急如焚,赶回京城,却被建文帝贬到甘肃做小官。随着建文帝的倒台,解缙投靠了朱棣,并为朱棣起草了登基诏书,迅速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 但解缙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过于自信自己的才华,认为凭借一己之力就能站稳脚跟,最终却忽略了政治斗争的残酷。解缙多次为太子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的争斗出谋划策,试图为太子争取更多支持。然而,解缙过于直率地批评汉王,最终导致朱棣对他产生了疑虑。 永乐五年,解缙被贬到交趾,离开了权力中心。三年后他回京述职,却因私下见太子,被汉王举报。最终,解缙在永乐十三年被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命令埋在雪地里冻死,时年47岁。解缙去世后,家人被流放到辽东,直到正统元年才被赦免。三、黄淮——遭牢狱之灾,晚年得以善终 黄淮,永嘉人,洪武末年进士,后被任命为中书舍人。朱棣登基后,黄淮与解缙一同进入了权力的中心,成为朱棣的亲信。然而,黄淮在太子与汉王的斗争中选择支持太子,结果在永乐十二年朱棣归京后,因太子迎驾迟到,黄淮被汉王告发,被关入诏狱。 黄淮从永乐十二年开始,一直在监禁中度过整整十年,最终在朱棣去世后被释放。尽管这十年中黄淮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但他最终在宣德二年得以退休,并在正统十四年去世,享年83岁。 四、胡广——精于圆滑,死于任上 胡广,吉水人,建文二年状元。在建文帝时期,胡广以主张削藩而获得了皇帝的宠信。然而,随着建文帝倒台,胡广果断投靠朱棣,并凭借圆滑的处世方式,迅速成为朱棣的重要官员。 胡广非常擅长书法,也懂得如何逢迎上司,获得朱棣的高度信任。在太子与汉王的权力斗争中,胡广非常聪明地选择了保全自己,但他却在解缙被陷害入狱后,与解缙的儿子断绝婚约。胡广的女儿坚持不退婚,甚至割耳自伤,此事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感。 然而,在永乐十六年,胡广因病去世,享年49岁,成为明朝第一个获得谥号的文臣。 五、杨士奇——两次出狱,晚年无力为政 杨士奇,江西泰和人,早年家境贫困,后入翰林院,参与修纂《太祖实录》。朱棣即位后,杨士奇被召入内阁,成为皇帝的重要助手。杨士奇谨慎、机智,深得朱棣信任。 然而,在永乐十二年东宫迎驾事件后,杨士奇为太子求情,承认自己有过失,结果被下狱。后来他再次因汉王的激烈行动被再次入狱,但始终没有失去自己的职务。 在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后,杨士奇继续辅佐明仁宗,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杨士奇逐渐丧失了权力。直到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享年80岁。 杨荣与金幼孜——幸运通关,安然度过政治风波 杨荣与金幼孜在永乐年间幸运地度过了政治风波,尤其是在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后,他们共同决定将消息隐匿,确保政权平稳过渡。杨荣与金幼孜都活到了正统年间,并在宣德年间依然参与辅佐朝政。 总的来说,明初的文官生活充满了风险。曾经荣登高位的文官,可能一朝就被打入诏狱,甚至丧命。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