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刘邦封王的主要对象是他的政治盟友,而封侯的则大多是他的臣子。 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一共封了九位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韩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和燕王卢绾。 这九位诸侯王能被封为王,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类是政治盟友。大多数的诸侯王都属于这一类,共有七位,分别是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韩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他们并非刘邦的臣子,大多数在投靠刘邦之前就已经拥有自己的势力。 梁王彭越是最早一批起义反秦的领袖之一。当项羽进入关中时,彭越麾下已有数万兵力。他并没有选择归顺项羽,而是支持刘邦。尤其是在垓下之战时,他全力支持刘邦,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因此刘邦封他为梁王。 长沙王吴芮,秦时他是鄱阳令,掌管整个鄱阳地区,比刘邦当时的亭长官职还要高。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时,他响应了起义,后来他成为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驺摇、淮南王英布等人的上司。在项羽分封诸侯时,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地位与刘邦相当。后来的楚汉之争中,他支持刘邦,项羽死后又拥立刘邦为帝,因此被改封为长沙王。 闽越王无诸是越王勾践的后裔,出身贵族。越国被楚国灭掉后,无诸迁居到闽地,占领了福建及周边地区,自称为闽越王。秦朝统一后,他降为君长,管理自己的地区。当陈胜吴广起义时,无诸投向了当时的鄱阳令吴芮,后来他选择投靠刘邦,刘邦建立大汉后封他为闽越王。 韩王韩信原本是贵族出身,韩襄王姬仓的庶孙。在秦末,他是韩王韩成的将军,后来投靠刘邦,并被封为韩王。 赵王张耳在陈胜吴广起义时加入了起义,成为陈胜的左右校尉。后来,他支持刘邦,刘邦封他为赵王。张耳还曾帮助立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在项羽分封诸侯时,他被封为常山王。 淮南王英布最初是项羽阵营中的一员,项羽封他为九江王。楚汉战争期间,英布叛楚投汉,帮助刘邦攻打项羽,最终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燕王臧荼原是燕王韩广的部将,在项羽入关后,他被封为燕王。楚汉之争时,他支持刘邦,战后他和其他几位诸侯一起尊刘邦为皇帝。 综上所述,这七位诸侯王在投靠刘邦之前,都曾是起义军的首领,各自拥有自己的军队,甚至与刘邦平起平坐。例如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等都曾是十八路诸侯王之一。所以可以说,他们与刘邦的关系更像是政治盟友,而非简单的君臣关系。 第二类是功高震主。这一类只有韩信一位。刘邦封韩信为王,部分原因是他被逼的。前203年,韩信经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声势如日中天。与此同时,刘邦却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面临极大困境。刘邦向韩信求救,而韩信回信表示,若刘邦不封他为齐王,他就不去救援。简言之,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否则不出兵。 刘邦一开始非常生气,认为韩信是在威胁自己。但是,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刘邦意识到现在大汉还需要韩信,于是为了拉拢韩信,他最终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出山后,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然而,刘邦为了削弱韩信的兵权,后来的封号改为楚王。 第三类是刘邦的别有用心,只有燕王卢绾属于这一类。卢绾被封为王并非像韩信那样威胁刘邦,而是刘邦有意利用他。当时的燕地,由于之前的燕王臧荼叛乱被平定,刘邦控制了该地,但因为燕地远离中原,朝廷无法完全掌控。于是,刘邦需要再封一位燕王来管理这个地区。卢绾是唯一一个合适的人选,因此刘邦任命他为燕王。综上所述,能被刘邦封为诸侯王的,要么是政治盟友,要么是因功高震主,要么是刘邦有意利用他们。像周勃、陈平、萧何等人,不满足这些条件,既不属于政治盟友,又没有足够的功勋威胁到刘邦,当然也无法被封为诸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