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的南京城,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躺在病榻上,生命已进入倒计时。这位从放牛娃一路拼杀到帝王之位的老人,此刻正面临着一个让他辗转难眠的问题。他的孙子,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跪在床边轻声问道,“若外敌入侵,尚有叔叔们镇守边关;可若叔叔们造反,我该如何应对?”
这个问题像一把刀,直接刺中了朱元璋心底最深的忧虑。他一生杀伐果断,铲除了无数威胁皇权的势力,却唯独对自己的儿子们网开一面。他将儿子们分封为藩王,指望他们成为大明江山的屏障。可如今,年幼的继承人竟一眼看穿了这套制度的致命漏洞,藩王太强,皇帝太弱。
朱元璋的回答被记载在《明史》中,只有短短六个字,“以德怀之,以礼制之。”这话听起来充满儒家理想,但背后却藏着无奈。他难道不知道“德”和“礼”挡不住刀剑吗?当然知道。只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陷入自己亲手设计的困局。
十年前,他就为这个问题埋下过伏笔。太子朱标去世时,朱元璋没有选择其他成年儿子,反而立了年幼的朱允炆。为了给孙子铺路,他发动“蓝玉案”,清洗了几乎所有能威胁皇权的功臣。可对亲生儿子们,他却始终下不了手。燕王朱棣镇守北平,宁王朱权手握精锐朵颜三卫,这些藩王既有兵权又有威望,朱元璋临终前只能寄希望于亲情约束。
建文元年(1399年),新登基的朱允炆在齐泰、黄子澄等大臣鼓动下,开始了雷霆般的削藩行动。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相继被囚禁。当削藩的矛头终于指向北平城时,燕王朱棣却在王府深处演着一出荒诞剧,他披头散发奔跑于市集,当众抢夺酒食,甚至躺在泥淖中高呼"我乃玉皇大帝"。
这位曾远征漠北的悍将真的疯了吗?北平布政使张昺亲眼看见朱棣在盛夏围着火炉发抖,"寒甚!寒甚!"可当张昺转身离去时,燕王府的密道里正日夜锻造着兵器。道衍和尚姚广孝递给朱棣三本《水浒传》,"施耐庵写的不只是草寇,更是人心向背。"
当朝廷派兵包围王府时,朱棣突然"病愈"。他带着八百亲兵冲出府门,在暴雨中劈开北平九门。令人玩味的是,他打出的旗号并非"清君侧",而是引用《皇明祖训》中一句冷门条款,"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这个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让"造反"变成了"遵祖训"。
讽刺的是,朱棣起兵檄文里痛斥的"奸臣"齐泰、黄子澄,恰恰是朱元璋留给孙子的辅政班底。当南军主帅耿炳文在真定溃败时,南京皇宫里的朱允炆竟下诏,"勿使朕有杀叔父名。"这道充满书生气的命令,让明军将领在战场上屡屡错失射杀朱棣的良机。
建文四年(1402年),当燕军突破长江天险时,南京城内的秘密谈判也在进行。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突然打开金川门,燕军铁骑如潮水般涌入皇城。宫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朱允炆从此成为历史谜团。
但耐人寻味的是朱棣的善后手段。他一面将方孝孺"诛十族"以立威,一面又保留建文年号以示正统。当永乐元年的科举试题出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时,满朝文武都读懂了新皇帝的心思,这个用武力打破父亲制度的人,正在用儒家经典为自己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