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内部涌现出许多起义将领,他们的动摇为战争格局带来了极大变化。从那些曾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的如陈明仁这样“长沙悍将”,到傅作义这类掌握着华北重兵的“封疆大吏”,都曾一度令蒋介石感到头痛。然而,如果要问蒋介石最担心哪一次起义,答案却并非这两位,而是那个看似毫不起眼、低调沉稳的廖运周。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拉开序幕。蒋介石亲自指挥南京的战局,调集了黄百韬、黄维等国民党重将,动员超过60万兵力企图与解放军一决雌雄。黄维所率的第十二兵团,作为蒋介石的“王牌”,兵员达到12万,装备精良,实力雄厚,自诩为“中原劲旅”。而在这支部队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单位——第85军110师,它的师长,正是廖运周。
廖运周并非平凡之人。他是黄埔军校五期的毕业生,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时便加入了共产党,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潜伏生涯。作为一名“潜伏将军”,他在国民党内部浑水摸鱼,虽然时常出征,但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既能打胜仗,又能稳住人心。他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最著名的当属抗日时期的“小坳伏击战”,在这场战斗中,他指挥的部队凭借12门火炮击毁了20余辆敌军坦克和数十辆军车,损失为零,声名大噪,获得了黄维的高度信任,并迅速成为黄维的心腹部下。
1948年11月24日,解放军主动放弃南坪集,设下诱敌之计。黄维判断失误,继续命令部队向宿县推进,结果陷入了解放军的包围圈,兵团被困于双堆集以南。此时,廖运周毫不犹豫地向中共地下党报备,表达了起义的意向。经过刘伯承、邓小平的批准,地下党决定支持他在黄维突围之前发起起义,破坏敌方的突围计划。
11月26日下午5点,黄维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商讨突围方案,决定四个师齐头并进、强行突破。廖运周当即请战:“我师愿做先锋!”作为黄埔系的两位老将,黄维与廖运周有着深厚的私人感情。黄维在考虑后,决定将最精锐的装备交给廖运周:“把最好的坦克、榴弹炮都给廖师。”就这样,黄维亲手把自己的最锋利的武器交到了“敌方”手中。
11月27日清晨6点,寒风凛冽,淮北平原上,廖运周指挥的第110师约5000名士兵按照既定路线,在赵庄、周庄一带集结完毕。士兵们左臂绑上白布条作为联络标志,行军有序,纪律严明。廖运周将报话机保持开启,与黄维兵团保持“正常通信”,一切看似平常。即使在9点时,四架国民党飞机低空侦察,廖运周依旧按演习时的布阵下令,制造出“战况激烈”的假象。敌机侦察员观察片刻后,确认无误,便离开了。
与此同时,解放军已准备就绪,提前清理出通道,派出“武英”部队为廖运周的部队接应,双方事先约定好以白布为标志,行动路线自赵庄通向吴大庄。下午1点左右,第110师成功安全到达吴大庄和西张庄一线,接应的解放军部队由王近山亲自指挥,现场气氛严肃而庄重。所有士兵整齐列队,没有一人掉队,所有重装备无一遗失。与此同时,黄维依然未觉察到情况异常,频繁通过电台询问“先锋部队”的情况,廖运周则继续回报:“顺利到达前沿阵地。”黄维更加自信,认为突围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正当黄维忙于部署后续兵力准备突围时,解放军的野战部队已经完成对黄维兵团的全面合围。110师的起义成功切断了黄维兵团唯一的退路,彻底封锁了敌军的突围口。直到黄维傍晚收到敌军“突围失败”的报告时,才意识到大事不妙。此时他再次通过电台联系廖运周,但始终未能取得回应,直到空军侦查员报告“未见110师作战迹象”,黄维这才幡然醒悟。愤怒之下,他开始责骂廖运周为“叛徒”,但一切都已太晚。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黄维亲自调拨给廖运周的坦克、榴弹炮等装备,此刻正被解放军用来封锁黄维的突围退路。当天晚上,黄维怒不可遏,调动轰炸机对第110师的宿营地进行了猛烈空袭,但由于解放军早有防备,伤亡极为有限。这一行为也更加激起了起义官兵对国民党的愤怒和失望。
三天后,解放军发动总攻,彻底歼灭了黄维兵团的11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黄维本人最终被俘。淮海战役的胜利几乎是板上钉钉,蒋介石亲手编织的中原防线瞬间崩溃,战局急转直下。
起义后的第110师被编入了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十四军四十二师,廖运周继续担任师长,并于195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成为解放军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战场起义的高级将领之一。
廖运周的起义没有轰轰烈烈的动员,也没有公开的声明,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号召,但其影响却是致命的。蒋介石不仅失去了一场关键战役,还失去了一个兵团,并彻底丧失了中原战场的控制,最终丧失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机会。可以说,廖运周的起义犹如一刀精准地插入蒋介石的命门,是一次最致命、最不可防范的打击。
如果傅作义的起义是“收尾”,陈明仁的起义是“加分”,那么廖运周的起义,则无疑是那一记最深、最痛的致命一击。
参考资料:
“潜伏将军”廖运周-黄埔杂志-2018-09-18
揭秘潜伏名将廖运周:淮海战役“坑”老上司黄维-中国新闻网-2013年04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