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带的局势是极为孤立的,如果操作得当,可以成为光荣的战略部队,但一旦形势处理不好,便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巨大风险。”
中原军区政委郑位三在回顾中原军区的艰巨使命时,曾如此说道。
1945年1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原军区,该军区由活跃在鄂豫边区的新四军第五师、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和河南军区的部分力量组成。李先念担任司令员,郑位三担任政委,王树声和王震分别担任副司令员。
从中原军区成立之日起,肩负的责任便是极为艰难的。由于南下和北上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原地区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蒋介石怀有强烈的“逐鹿中原”之心,他一开始就确定中原解放区是他势在必得的目标。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将20多个师、8个游击纵队集结在一起,采取步步蚕食的方式,企图将我方的中原解放区逐步吞并。面对这种局面,李先念果断地集中中原军区的主力部队,对占据河南桐柏及周边区域的国民党军发起反击,并紧密配合中央的战略部署,执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尽管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敌军的兵力依然占据优势,我军在无奈中退出桐柏山区,转移向更深远的大别山区。
1946年1月,国共双方签署停战协议后,虽然中原军区严格遵守停战协议,但国民党军却屡次违反协议,实施军事进攻。从1月到5月,中原军区与国民党当局进行数次谈判,签署了《罗山协议》、《应山协议》和《汉口协议》,但蒋介石政府根本无意停战,多次调兵进攻我中原解放区。
到6月,国民党军已经占领了中原解放区的1100多个县城和村镇。此时,中原军区的五万余人被包围在宣化店为中心的罗山、光山、商城、经扶(今新县)、礼山(今大悟)之间,纵深不足百里,整个解放区的面积已经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除了军事压力,国民党还实施了经济封锁,导致中原解放区的民生困苦到极点,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李先念和郑位三亲自带领全军开荒种田、捕鱼捕虾,支撑艰难的局面。
1946年6月中旬,中原军区截获国民党军的密电,得知敌军计划于6月26日发动全面进攻,并于7月1日展开总攻,期望在48小时内结束战斗。面临这一严峻局势,毛主席早在6月1日便发电指示,要求中原军区做好自救突围的准备,并在6月19日再次致电,催促其尽早开始突围。中原军区迅速回应中央,决定在6月底前兵分两路,向陕南和武当山方向突围。两天后,毛主席再次强调:“同意立即突围,越快越好,不要有任何顾虑。”
1946年6月24日,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王震等中原军区的主要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这时,尽管正值酷暑时节,大家聚集在一起,会议室内十分闷热,但心头的焦虑与紧张却更让人感到沉重。国民党军已经集中超过30万兵力,包围圈正日益逼近,任何一个轻微的举动都可能会引发敌人的全面进攻。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国共双方在宣化店的谈判代表依旧在为停止军事冲突而谈判,但大家心知肚明,蒋介石派来的谈判代表实则是敌人的“眼线”,一旦我军有任何动静,敌人必定立刻察觉。因此,突围计划必须进行得悄无声息。
经过深思熟虑,李先念、郑位三等中原军区领导最终决定,突围时间定于6月26日。为了迷惑敌人,李先念决定采取战略欺敌。因为敌人可能会判断我军向东突围(进入华中解放区),所以决定让皮定均率领一纵一旅向东佯装主力,吸引敌军注意,掩护中原军区的主力向西突围。皮定均旅当时是中原军区九个旅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全旅近7000余人。
然而,光靠兵力调动还远远不够。为了迷惑美蒋的“眼线”谈判代表,李先念采取了三大妙计:一是派鄂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政委张体学带领一部分精兵,代替中原军区机关驻守宣化店;二是安排中原军区文工团在突围当天举行“慰问晚会”,吸引敌人注意;三是李先念还亲自留下了一张明信片,写上“李先念将军亲赠,六月二十八日午前于宣化店”,进一步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李先念当时还幽默地对张体学说道:“你就在那里唱一出‘空城计’吧。” 尽管言辞轻松,大家心里清楚,这一命令意味着独二旅将成为最后撤离的部队,肩负着牵制敌人的重担,处境极其危险。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发动了对中原解放区的大规模进攻,李先念果断指挥部队假装做出东突围的态势,实际却迅速做好了向西突围的准备。当天晚上,中原军区机关及部队悄然撤离,皮定均的部队也按照计划开始行动,而张体学带领独二旅与美蒋代表进行了一场戏精十足的“空城计”,并顺利成功隐瞒了敌人的视线。
尽管有些误解与风险,独二旅最终成功协同主力顺利突破了敌人重重包围,向西北推进,顺利越过平汉铁路。蒋介石尽管竭力调兵追击,但始终未能成功阻止我军的突围。李先念这一突围行动,不仅令蒋介石大为震惊,还为我军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空间。
蒋介石在随后的日记中反复提到李先念,感叹这一突围行动的成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尽管敌军的追击仍然存在,但中原军区主力最终成功突围,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场突围战中,尽管独二旅遭遇了重重困难和牺牲,他们最终为我方赢得了时间和战略优势。最终,中原突围成功后,独二旅继续与敌军展开游击战,坚守大别山地区。蒋介石的围剿计划虽然在短期内造成了我军一定的损失,但总体上未能达成预定目的。
毛主席得知中原军区的英勇突围后,曾赞扬道:“富有二十年革命传统的鄂豫皖群众和两年来始终坚持大别山游击战争的同志们,是使我大军与人民结合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