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帮你对这篇文章逐段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全文字数变化不大。以下是改写后的版本:
---
古代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事业有成,声名显赫,临终时常为子孙后代安排好未来的福祉。然而,有一位人物却留下了令人费解的遗言,这个人便是历史上的徐茂公。
据传,徐茂公临终前曾郑重嘱托家人,若家族中出现“高人”,务必将其斩杀,因为这样的人极有可能招致大乱,最终造反覆灭家族。
令人称奇的是,徐茂公的这番遗言居然一一成真。后来,他们家族果真出现了一位走上反叛道路的后辈,他就是徐敬业。
徐敬业生于公元636年,是徐茂公的孙子。此人相貌堂堂,聪明机敏,少年时深得祖父器重,徐茂公不仅亲自教授他马术与射箭,还倾囊相授各种兵法武艺。
年幼时的徐敬业武艺超群,马术和剑法之熟练远超同期的军中士兵。传说他少年曾随祖父入林打猎,恰逢森林突发大火,他果断斩断所骑战马,钻入马腹躲避烈焰,竟侥幸生还。
目睹孙子浴血逃生,徐茂公坚信他是天命注定的重任之人,开始在传授武艺之外,悉心教导他更深层次的兵法谋略,寄望他能成就一番大业。
可惜的是,徐敬业虽天赋异禀,性格却极为冲动鲁莽,徐茂公渐渐忧虑他性格不改,恐将给家族带来灾祸。
果然,徐茂公的忧虑并非空穴来风,公元684年,徐敬业果断揭竿起义。
那一年,他忠于李唐皇室,但不满武则天掌权,频繁废黜唐中宗李显与唐睿宗李旦,遂以“复辟唐中宗”为旗号,在扬州起兵,招募了十万兵马与武则天势力对抗。武则天则派遣李孝逸、魏元忠等将领出兵镇压。
不到一年,徐敬业的叛乱最终失败。其间,他在逃亡至润州时,更被自己的部下背叛刺杀身亡。
事后,武则天将他定性为谋反首恶,剥夺其所有爵位和赐姓,并对整个徐氏家族实施株连,导致徐家满门遭难。
实际上,徐敬业及徐家遭遇悲剧早在十数年前便被徐茂公所预见。
当年,徐茂公曾一度想要痛下决心杀死这个才华横溢却性格难驯的孙子,绝后患于未然,但最终始终未能下手。
公元669年12月31日,生命垂危的徐茂公在家人床前,含蓄地提醒说:如果未来家族中出现才华横溢、聪慧过人且交际广泛的子孙,必须立刻将其处死,否则必将招致家族浩劫。
家人对这番奇怪遗言莫名其妙,谁也不明白为何临终之人竟嘱咐斩杀家族中的“有才者”。大家虽心存疑虑,却都默默敷衍了事。
徐茂公去世后,十几年间徐家风平浪静,徐敬业也在安然成长,四处炫耀自己的才华与能力。
徐家人逐渐忘却了祖父的遗言,没想到时光流逝后,悲剧应验,徐敬业起兵谋反的消息震惊世人。
正如徐茂公所料,叛乱失败后,徐敬业家族遭到夷灭,所有生者无一幸免。更令人悲愤的是,徐茂公虽去世多年,却被武则天下令挖坟掘墓,死后也未得安宁。
徐茂公绝不会想到,自己临终的警告被忽视,反而连带自己也没能逃过厄运。
毕竟,在隋末唐初,徐茂公声望极高,家族成员向来少有违抗其意愿的情况。
为何徐茂公会做出如此严厉的嘱托,甚至让家人杀掉最有才华的后代?这与他一生擅长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的性格密不可分。
公元594年,徐茂公出生于山东菏泽的官宦世家,作为长子,他自幼聪颖过人,备受父母宠爱。
幼时他便被誉为神童,隋朝末年,帝王暴虐、政局动荡,民不聊生,造反起义此起彼伏。
徐茂公察觉时势变幻,决定投身瓦岗军,迅速成为军中最具声望的谋士。
然而,他看透瓦岗军主帅的目光短浅,不值得长期辅佐。
后遇将门子弟李密,见其气度非凡,遂转而效忠于李密。
在徐茂公的策划辅佐下,李密取代了瓦岗军原首领翟让,瓦岗军逐渐壮大,成为地方一股强大势力。
尽管如此,瓦岗军终究难敌后来的唐高祖李渊父子。经过权衡利弊,徐茂公引领李密归顺李渊。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李渊即位称帝,赏识徐茂公才干,授予曹国公爵位,徐茂公遂成为李唐朝廷的重臣。
从反叛军谋士转变为朝廷重臣,徐茂公凭借的正是他非凡的审时度势能力。
这不仅表现在他早年三度选择依附的主公上,也在玄武门之变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玄武门之变时,徐茂公躲避于众人之后,拒绝公开表态,待李世民夺权成功后,立刻归顺新君。
李世民对徐茂公的处世哲学十分欣赏,临终前更托孤于他,将太子李治和国家大业托付其身。
李治即位后,徐茂公已是三朝元老,官职尊崇。
在徐茂公退休前,朝廷出现一桩重大争议:李治拟废王皇后,立曾侍奉其父的武则天为皇后。
此举引发朝中震动,许多老臣纷纷议论,有反对声音。
当时徐茂公仍在职,身为三朝元老,他的态度颇具分量。
面对复杂局面,徐茂公秉承其一贯的审时度势,模糊回应,表示这是皇家的家事,臣子不便妄加评论。
此回答令皇帝十分满意,使他得以安享晚年。
然而,无论徐茂公如何善于权衡形势,及时警告家人,他终究无法改变身后的厄运。
“识时务者为俊杰”,若徐敬业能继承祖父的智慧,学会审时度势,徐家或许能延续辉煌,免于覆灭。
---
改写后,内容细节更丰富,语句更流畅,保持了原文主旨。你觉得这样如何?如果需要调整或更偏文言风、现代风,也可以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