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随着拿破仑远征埃及的脚步,许多随军学者开始了对古埃及文明的探索。这些学者中有许多是当时法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制图师和艺术家。他们到达埃及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废寝忘食地抄录神庙和墓葬墙壁上的文字,同时,也不忘为法国的罗浮宫收集各类珍贵文物。他们的足迹遍布埃及大地,对古埃及的探索可谓是前所未有。
1810年,经过多年精心收集和整理,以大量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编纂的《埃及志》(Description de l'égypte)出版。这本书系统地、详细地描述了古埃及的历史以及当时埃及的现状,成为了介绍古埃及文化的百科全书。随着《埃及志》的不断出版,欧洲王室对古埃及文明的兴趣愈加浓厚,欧洲各国对埃及文物的掠夺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几乎所有的王室都加入了这场疯狂的竞争之中,这场掠夺持续了数十年。
其中,作为古埃及文明最具象征性的建筑之一——金字塔的封顶石自然成为了抢夺的首选对象。金字塔的顶端石块被称为“奔奔石”(Benben stone)。这种石头不仅因其独特的形态而成为建筑学中的一个专有术语,还因为它的神圣象征意义,成为了两种主要用途的石块:一是方尖碑的尖端,二是金字塔的顶石。金字塔的建筑风格在古埃及的旧王朝时期,也就是金字塔的“黄金时代”,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最初几座大小不等的金字塔,到后来逐渐形成了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每一座金字塔的顶部都镶嵌着一块奔奔石。
有趣的是,在上世纪,欧洲的一些富人在参观金字塔时,竟会爬到金字塔顶端晒日光浴,似乎对这座古老的文明遗址充满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在古埃及的创世神话中,宇宙是由创世神阿图姆所创造的。在最初的黑暗与混沌中,只有一座名为奔奔的山丘突兀地出现,而山丘的顶端便是阿图姆的立足之处。神话中提到,阿图姆的眼泪滴落在奔奔石上,最终化作了人类。金字塔的顶部正是这一神圣石块的所在,它被认为是接收太阳第一缕曙光的神石。埃及人相信,只要这块奔奔石安放在金字塔顶端,它便能够日夜守护法老,确保他们能享受到太阳的恩赐,免受黑暗的侵蚀。
根据《死者之书》,奔奔石被认为是埃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神圣遗物,它曾被保存在赫利奥波利斯的阿图姆神庙和其他神庙中。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最初的奔奔石已经消失不见,但古埃及人制作了许多复制品,以便继续传承这一神圣的象征。因此,如今我们所见的金字塔顶端,基本上都不再有奔奔石,显得光秃秃的。
如今,一些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中珍藏着几块小型的奔奔石,它们可能来自于被拆下的方尖碑塔尖,或者是古埃及人为了复制这些神圣石块所制作的模型。尽管它们的体积远不及金字塔顶端的原版奔奔石,但它们仍然是古埃及文化遗产的重要见证。
不仅如此,许多其他的奔奔石也被珍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例如,在开罗博物馆,就有阿梅内姆哈特三世黑色金字塔的奔奔石,它的塔尖朝向东方,刻有精美的浅浮雕,描绘了太阳神的形象,周围装饰着蛇形纹饰和象形文字,展现了古埃及对太阳神的崇拜。在埃及博物馆,还保存着霍里金字塔的奔奔石,这是新王国时期的文物,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在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地,均收藏有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奔奔石。
这些奔奔石,不仅仅是古埃及建筑艺术的象征,更是古埃及文化精神的传承。它们凝结了埃及人对太阳神的信仰,以及对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成为了古埃及文明中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