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去世时,诸葛亮的反应相对平淡,虽然有所伤感,但只是简单地表示哀悼。然而,当张苞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诸葛亮却悲痛至极,甚至因过度伤心吐血昏厥。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呢?难道在诸葛亮心中,陪伴他并肩作战二十多年的赵云,竟然比不上一个年轻的张苞?这里面有着不少复杂的情感与深层次的因素。
公元228年农历九月,诸葛亮接到了来自东吴的一封信。信中提到,东吴希望与蜀国联手攻打曹魏。彼时,诸葛亮正准备再次北伐,心情正如“打瞌睡时有人送枕头”一般,感到此事是天赐良机。因此,他立刻召集众将,准备召开动员大会。然而,就在这时,一阵强风忽然吹来,把门前的松树吹断了,原本准备开玩笑的众人看到诸葛亮脸色凝重,不敢再开口。诸葛亮随后起卦占卜,久久未能得出明确答案,但最终他说:“又要失去一员大将,不知道是哪个将领。”此言一出,众将们纷纷窃窃私语,觉得诸葛亮大概是在作神秘的预测,毫不在意。
不久之后,赵云的两个儿子匆匆前来向诸葛亮报丧,称赵云在昨晚三更病逝。听闻此消息后,所有将领都深感痛惜,纷纷为赵云的离世悲痛不已。唯有诸葛亮表现得较为平静,他只是轻轻叹息几声,安排赵云的儿子们返回成都处理后事。可是,面对张苞的死讯,诸葛亮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当时,蜀军刚刚大胜魏军,一切看似顺利。然而,突然有使者从成都赶来,告诉诸葛亮张苞去世的消息。听闻此事后,诸葛亮立即放声大哭,哭得血喷口外,甚至因过度悲伤晕倒。醒来后,诸葛亮久久未能恢复体力,甚至因悲伤无法振作。
为何诸葛亮会在张苞去世时如此伤心?我们来分析其中的缘由。回想当初刘备创立蜀汉时,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是最为亲近的兄弟。四人从无到有,携手并肩创建了蜀汉基业,他们的情谊深厚。当关羽、张飞和刘备先后去世后,剩下的老兄弟只有赵云,而赵云始终坚强地站在诸葛亮身旁,成为蜀汉的重要支柱。按理说,赵云的去世应该是诸葛亮最为痛心的时刻,但他似乎并未表现出过于悲伤。这是因为,赵云虽然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但他已经年事已高,身体多处暗伤,早已不再是当年英勇的少年。加之,诸葛亮通过占卜已经知道赵云寿命不长,所以对赵云的死他早有心理准备。
然而,张苞的死则完全不同。张苞是张飞的儿子,年轻气盛,勇猛善战。相比其他继承人的平平无奇,张苞展现出了不凡的军事才华,并且年轻有为,潜力巨大。诸葛亮如果能够加以培养,张苞未来必定能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甚至能在北伐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诗句所说:“悍勇张苞欲建功,可怜天不助英雄。武侯泪向西风洒,为念无人佐鞠躬。”这首诗深刻表达了张苞去世对诸葛亮的重大打击。诸葛亮痛心疾首,不仅仅是为张苞失去如此年轻有为的将才而哀伤,更是为自己理想的破灭而感到无法承受的痛苦。他的北伐大业缺少了张苞的参与,似乎变得更加艰难,甚至可能无法实现。
另外,赵云的死和张苞的死因也有很大的不同。赵云去世时已经年过七十,而诸葛亮当时也接近五十,身心都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因此,他对赵云的去世早有心理准备,且赵云的一生充满了荣誉与功绩,死于自然也算是善终。相比之下,张苞的死则是突如其来且毫无征兆。那时,张苞正在北伐前线奋勇追击敌军,在一次追击中,他因急于建功,冒险骑马穿山,最终摔入山涧受伤。虽然伤势看似不重,但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这让诸葛亮措手不及,完全没有准备。这个突然的噩耗无疑让诸葛亮感到极大的打击,也让他为自己的北伐大计心生无力感。
张苞的死意味着蜀汉失去了一位潜力巨大的将领,而诸葛亮的心中则充满了对未来北伐的深深忧虑。他不仅为张苞的英年早逝而感到痛惜,更为自己无法实现先主遗愿、为蜀汉复兴汉室的理想破灭而深感惋惜。因此,诸葛亮的悲痛可谓是由衷的,甚至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惆怅。
最终,历史未能如人所愿,蜀汉的北伐因人才的凋零和内部的困境逐渐变得举步维艰,而诸葛亮一生为了复兴汉室而努力,最终也因过度劳累在北伐途中去世。若是蜀汉后期能够拥有更多有才之人,或许历史的结局会有所不同。而今,当我们回顾这位千古名相,我们只能感叹他的一生悲壮:“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