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的历史中,丞相蒋琬执政后,蜀汉多年没有进行北伐,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蒋琬在战略方向上做出了关键性调整,放弃了原本集中攻打关中的计划,转而将焦点对准了上庸的三郡(即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在西线的祁山方向,他只派遣了姜维的一支偏师来骚扰魏军,并未进行大规模进攻。这一决策的核心原因,是考虑到秦岭山脉道路险峻且交通不便,而上庸地区则依托汉水,便于补给和调兵。虽然蒋琬意识到在汉中地区水师建设的匮乏,便开始大规模造船,准备从水路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但不幸的是,蒋琬的旧病复发,未能按计划付诸实施(蒋琬原本打算利用水路东下,然而多造舟船时旧疾复发,未能及时发动)。
从地理角度来看,东三郡对于蜀汉来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它的战略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吴国的侧应。当吴国北上争夺襄阳时,蜀汉如果能从东三郡出兵,便能为吴国提供有力的侧援。因此,尽管东三郡对蜀汉自身的军事意义不大,但它的地理位置却成为了吴国进攻的重要支持点。
回到蜀汉的另一重要战役——襄樊大战。如果关羽能早些从孟达那里获得支援,也许他能够更快地攻占襄阳和樊城。刘备当年招降的孟达、李严无疑都是当时的俊杰,但他们都表现出私心过重的弱点,这种私心在关键时刻影响了蜀汉的战略部署。如果孟达能从上庸派兵援助关羽,或许局势会有所不同。
再看姜维在祁山方向的作战部署。他有意识避开了魏军在凉州的防线,带领偏军多次深入羌中进行作战(例如在延熙元年,他随蒋琬驻守汉中,蒋琬迁任大司马后,将姜维任命为司马,姜维便多次带偏军西进)。所谓“羌中”指的是位于洮水以东、渭水流域的羌人地区,其中“东羌”是指汉朝内迁至此的羌人,而洮水以西为“西羌”的地带。丞相蒋琬曾计划北上,通过羌中地区进攻魏国,但由于马谡在街亭的惨败,蜀军不得不仓促撤退,造成了河首地区的羌乱也未能得到及时平息。
姜维的初衷是借与西羌的联络,共同攻取凉州。然而,由于兵力不足,最终在正始元年被魏将郭淮堵回。郭淮老练、机警,他迅速看穿了姜维的意图。在姜维撤退后,郭淮则采取了宽猛并济的策略,既进行军事讨伐,又安抚各部族的异族。在其指挥下,他成功安抚了许多异族,包括氐族、羌族及部分归附魏国的匈奴休屠部的成员,充分利用这些部族的力量为魏国巩固了凉州的防线。最终,郭淮凭借这些战功,升任为前将军,并继续担任雍州刺史。
不过,郭淮这一举措,虽在当时看来无可挑剔,却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隐患。由于这些内附的异族部落,在随后的历史中成为了前秦、后秦等政权的根基,严重影响了魏国的稳定。
自234年到244年,蜀汉对魏的军事行动几乎停滞,这一战略调整也引发了朝中官员的广泛讨论。许多人认为:通过水路进攻确实便利,但一旦失败,撤退会极为困难,因此不是最佳选择。朝廷因此派遣了尚书令费祎和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试图说服蒋琬调整战略。经过商议,蒋琬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最终决定做出新的战略调整。
蒋琬与费祎等人商议后,决定将涪县作为总预备队,以应对可能的战局变化。同时,大将军和益州刺史的职务转交给了费祎,后者成为了蜀汉权力最大的臣子。此外,蒋琬还推荐姜维担任凉州刺史,正式担负起北伐的重任。随着蒋琬权力的逐步下放,姜维的北伐事业也逐渐展开。
然而,就在蜀汉主力撤离汉中不久,魏国的曹爽便发动了南征。尽管蜀汉仅有两万多人,而魏军却远在几倍以上,王平作为留守汉中的主将,又能否稳住局势?这一切充满了变数,历史的进程进入了新一轮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