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每段语义保持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变化控制不大:
---
我是棠棣,一名热爱历史的探索者。欢迎大家关注我,我们可以一同穿越时空,谈论古今,纵览天下大势。君子一生,唯为求学与结交志同道合之友而已!
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加剧,太平天国运动也如火如荼地爆发,历史的重担再次落在了清朝统治者肩上。这一时代的难题,再度逼迫清政府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
面对危机,清政府自身改革的能力极其有限,无奈之下,只能沿用历朝历代统治者惯用的老办法:逐步将权力下放,寄希望于地方官员的自治和自救。
在清朝的财政体系里,收支虽有常规规范,但收入增长空间极其受限,缺乏弹性和扩张能力。一旦出现临时性、突发性的财政支出,只能依靠体制之外的手段筹措资金,最常用的便是举办“捐纳”活动。
(1)捐纳权的分散与下放
所谓“捐纳”,即“以官爵和封典作为奖赏,向民间百姓或官吏征收钱粮,用于年度开支。”
清代捐纳始于康熙时期,其内容涵盖军需、河工维修、营田开垦、赈灾救济等多个方面。
捐纳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长期行之有效、不会影响整体大局的常规制度,其职衔、贡监、级纪、封典均依照惯例,听取民众纳款,可随时报告,但具体期限和银数常常有弹性调整;另一种则为特殊原因设立的临时制度,设立有正式官职、固定期限和明确金额,通常称为“大捐”或“捐纳”,属于暂行措施。
此时,捐纳权主要掌握在中央,而地方仅在偶尔情况下自行举办,尚未形成常规制度。
然而自咸丰元年(1851年)起,捐纳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早在咸丰元年,因“剿匪开销巨大”、“军需紧张”,清政府允许广东省暂时开启捐输,随后广西省也设立分局“近处征捐”,由藩司“统筹一切”。
但不到一年,外省捐输章程不断加码,银钱捐输动用混乱且无法核查,户部提出收回捐输权。
但沉重的军费负担令清政府苦不堪言,咸丰二年二月,皇帝被迫同意两广总督徐广缙继续管理捐输事宜。
次年,户部颁布《推广捐例章程》,预发空白的文武职衔和贡监执照,大量分发给各省军营粮台,方便随时填发捐输。自此,捐输权下放到地方。
表面上看,咸丰初年的筹款方式似乎与以往无异,但实质上却带来了两大根本性变革:
一是允许统领军队的大员自主举办捐输活动。
咸丰三年,在扬州担任帮办军务的雷以谴请设局劝捐,目的是“藉此训练壮勇”;随后湘军统领曾国藩也奏请允许“随营所在省份如湖北、安徽等地自行劝捐”。
这类劝捐均采取灵活变通,不再通过藩司审批,而是由户部发放空白执照,随时补发。
二是明确提出“无论何款,急速筹备”,即准许军队首领采取各种方式筹款。
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曾国藩报告江北粮台收入包含厘金、漕折、地丁、杂税、芦课、运库,以及统捐和花布行栈按亩捐款等。
除各种名目的捐输外,还有截留京饷及传统税收外加派征收,显示地方筹款权已大幅扩展,且已超出既有法规。
(2)厘金制度的兴起
捐纳权进一步变化的关键在于厘金制度的诞生与推广。
厘金最初出现在咸丰三年夏秋之间,是一种“变通捐输”。
所谓“变通”,即以“捐输”为名,实际征税对象为商业往来的商人,虽有捐名,却非认捐,而是按照货物价值强制征收,且不分行业,实行“一律照捐”。
咸丰四年十一月,经礼部尚书胜保奏请,厘金制度在江苏推行,并迅速扩展到全国。
厘金本为解决军饷资金的临时应急措施,但一经推行,便持续存在,成为地方督抚财政的重要来源。其原因何在?
首先,从征收对象看,厘金面向广泛。
它实质是一种商税,开辟了除田赋和盐税以外的新税源,因而具有按货物征收、取资面广的特性。军兴地区,军需的资金主要依赖厘金,甚至占到总收入的六七成。
其次,从征收制度来看,厘金具有明显的地方分散性和不统一性。
厘金由地方自行设立,无统一标准。如郭嵩焘奏折所言:“因地制宜、不拘科则、不循程式。”
所谓“不拘科则”,即不同地区税率各异,从最高每百值货物抽20银以上,到最低抽1银不等,多数省份介于4至10银之间。
所谓“不循程式”,则是指设卡数量和地点均由督抚自主决定,无统一规范,强制征收。
这种弹性和任意性导致厘金成为一项由地方控制、不受户部直接监管的重大税收。
咸丰年间,随着太平天国迅速崛起,清政府不得不依赖地方自治,权力逐渐下放,财政权和军事权双双外放。
清代军事体制中,虽然督抚享有一定的军权,但受到诸多限制。军队指挥通常集中在经略大臣手中,督抚更多承担执行和辅助的角色,权力有限。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多次派遣钦差大臣如李星沅、赛尚阿、琦善等率军围剿,均以失败告终。失败原因不仅来自于敌强我弱,更在于绿营军队内部腐败严重。
然而绿营腐败并非咸丰时期才有,早在乾嘉年间已显露端倪。
罗尔纲指出:“绿营制度在乾隆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乾隆末年后,体制逐渐僵化,不再适应时代变迁,弊端丛生。”
其根源在于中央集权过重、文官治军带来的多重层级与官僚主义,以及化整为零、临战征调导致的士兵与将领互不熟悉、缺乏训练。
时间久了,这些弊病最终导致绿营腐败,战斗力丧失。
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时,清廷不得不启用乡勇自卫,乡勇种类繁多、装备和薪饷参差不齐,活动灵活但难以成规模。
乡勇补充了绿营的不足,协助清廷度过难关。
因此,绿营无法遏制太平天国之际,清廷便开始鼓励在籍官员组织团练,以求地方自保。
咸丰三年初,他一下任命了43名团练大臣,在十省开展团练乡勇。
乡勇本属地方自卫武装,何以于咸丰年间发展出湘军这般正规军?原因有二:
其一,曾国藩的军事理念是练兵而非仅练团。
他虽受命协助管理省内团练,却认为分散乡勇难以抵挡太平军,必须组建一支正规军队。
他借鉴戚继光、傅鼐的军制,严格招募新兵,不混杂旧兵,也不滥收杂兵。
其二,清廷为防止团练散漫,严禁远行调遣,但太平军西征至湖北,武昌告急,咸丰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