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被历史遗忘的科学巨匠:领先时代的科学狂人,为何被遗忘?
迪丽瓦拉
2025-09-18 17:03:50
0

在人类科学发展的漫漫征途中,无数熠熠生辉的名字镌刻于历史的丰碑之上,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璀璨星辰。然而,在时光的洪流里,有这样一位堪称科学狂人的先驱,他的卓越贡献曾照亮一个时代,却在岁月的侵蚀下,渐渐被人们遗忘,甚至被历史课本除名。他,就是北宋时期的沈括。

年少立志,展露非凡才华

1031 年,沈括出生于杭州钱塘的一个官宦家庭。自幼,他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仿佛有一双能洞察万物奥秘的眼睛。孩童时期的沈括,就展现出与同龄人截然不同的特质。当别的孩子还在嬉笑玩耍时,他已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经史子集,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 。据《宋史・沈括传》记载,沈括 “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十岁那年,家中长辈带着年幼的沈括游览当地的一座古寺。寺内有一口年代久远的古井,引起了沈括的浓厚兴趣。

他站在井边,目不转睛地观察着井水的波动,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井水在不同时间的水位会有所变化?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许多成年人或许都未曾留意,而沈括却执着地想要探寻答案。他开始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来到井边,仔细记录井水的水位。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他发现井水水位的变化与天气、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小小的发现,让沈括初次尝到了探索科学的乐趣,也为他日后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研究埋下了种子 。

科考入仕,仕途与科研并行

1063 年,33 岁的沈括参加科举考试,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成功考中进士 。此后,他踏入仕途,在官场中不断辗转任职。然而,沈括并未因仕途的忙碌而放弃对科学的热爱,反而利用职务之便,在多个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1072 年,沈括被任命为司天监。司天监作为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沈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决心对当时不准确的天文历法进行改革 。在司天监任职期间,沈括亲自观测天象,常常整夜守在天文仪器旁,目不转睛地观察星辰的运行轨迹。他发现当时使用的历法存在诸多缺陷,与实际天象不符,导致节气的推算出现偏差,影响了农业生产等活动 。

为了制定出更加准确的历法,沈括对天文仪器进行了改进。他精心制造了新的浑仪、浮漏和圭表等仪器,这些仪器的精度比以往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他还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和计算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数据。经过多年的努力,沈括最终编制出了《奉元历》 。《奉元历》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它的推行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了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沈括在水利工程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1074 年,沈括奉命巡察两浙地区的水利情况。他不辞辛劳,亲自前往各个水利工程现场进行考察,详细了解工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当地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堵塞严重,导致洪水频发,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

沈括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水利改革方案 。他组织百姓疏浚河道,修建堤坝,改善灌溉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的防洪和灌溉能力 。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施,不仅保障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

陕北任职,石油命名的诞生

1080 年,沈括被派往延州(今陕西延安)担任知州 。延安地区在当时属于北宋与西夏的边境地带,局势较为动荡。然而,沈括在忙于政务和军事防御的同时,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对科学的探索 。一次,沈括在巡视边境时,偶然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 。在当地的一些岩石缝隙中,渗出一种黑色的粘稠液体,当地百姓称其为 “石脂” 。这种液体具有易燃的特性,常常被百姓用作燃料 。沈括对这种黑色液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深入研究一下 。他用竹筒小心地采集了一些 “石脂”,带回住所进行观察和实验 。

通过多次实验,沈括发现这种黑色液体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浓烟,而且燃烧后的灰烬可以用来制作墨 。他试着用这种灰烬制作出的墨,发现其质量上乘,色泽光亮,远胜于传统的松烟墨 。沈括意识到这种黑色液体具有巨大的价值,他开始思考如何为其命名 。经过一番思索,他认为这种液体来自于石头之中,且具有油的特性,于是创造性地将其命名为 “石油” 。这一命名不仅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这种物质的来源和特性,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对石油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他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裛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 他还进一步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 事实证明,沈括的预言极具前瞻性 。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石油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著作等身,科学成就的集大成

沈括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梦溪笔谈》 。这部综合性的科学巨著,涵盖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堪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记录了许多自己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 。例如,在物理学方面,他最早记录了磁偏角的现象 。他通过实验发现,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并非正南,而是略微偏向东方 。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了四百多年 。在地质学方面,沈括根据太行山岩石中发现的螺蚌化石,推断出太行山一带在远古时期曾经是海洋 。

他认为这是由于地壳运动,使得海洋逐渐变成了陆地 。这一观点与现代地质学的理论不谋而合 。在数学方面,沈括创立了 “隙积术” 和 “会圆术” 。“隙积术” 用于计算堆积物体的体积,解决了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 。“会圆术” 则用于计算圆的弧长和弓形的面积,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梦溪笔谈》,沈括还著有《天下州县图》《长兴集》《良方》等多部著作 。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沈括的博学多才和卓越的科学成就 。

命运转折,被历史尘封的巨人

然而,命运似乎对沈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1082 年,宋军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沈括作为前线指挥官之一,受到了牵连 。尽管他在军事指挥上并非主要责任人,但还是被贬谪到润州(今江苏镇江)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沈括的人生陷入了低谷 。在润州,沈括过着隐居的生活 。虽然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但他对科学的热爱依然不减 。在隐居期间,他继续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对《梦溪笔谈》进行了最后的修订 。1095 年,沈括在润州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去世后,他的科学成就并未得到当时社会的充分重视 。

在那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时代,科学技术被视为 “奇技淫巧”,不受士大夫阶层的青睐 。沈括的著作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流传,但在官方的学术体系中却被边缘化 。到了明朝初年,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时,沈括的许多科学成果被视为无关紧要的内容,遭到了删减 。清朝时期,编修《四库全书》时,沈括的数学公式等内容被替换成了道德训诫 。就这样,沈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他的名字和成就渐渐被人们遗忘 。

后世重光,科学精神的永恒

直到 20 世纪,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时,偶然发现了《梦溪笔谈》这部巨著 。他被书中丰富的科学内容和沈括卓越的科学成就所震撼 。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沈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为 “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沈括的科学成就逐渐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和重视 。如今,在石油工业发达的地区,如延安志丹县,矗立着 “沈括首采石油纪念碑”,以纪念他对石油命名和早期研究的贡献 。在天文学领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 “沈括山”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沈括的许多理论和发现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例如,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炼钢术,“用柔铁屈盘之,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与现代复合材料技术的雏形有着相似之处 。在四川页岩气田的开发中,工程师们运用了沈括千年前对石油勘探的智慧,开发出了新型钻井技术 。沈括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科学家们往往需要在困境中坚守,在误解中前行 。沈括虽然被历史尘封了数百年,但他的科学精神和卓越成就,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 。如今,当我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不应忘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科学发展默默奉献的先驱们,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我们奠定了今天的科技基础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守关心声:戈壁雄关的科技把脉人 戈壁雄关 的科技把脉人 守 关 心 声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关 作为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 已有6...
故居管理中心调研组赴中国社会科... 11月20日上午,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副主任衣学磊率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调研,与近代史研究所...
日本应该记住,台湾是中国的台湾 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崔琦)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0日表示,日本侵略者在台湾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
原创 浙... 浙江省,简称“浙”,省会杭州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 。 根据传统的地理划分,以钱塘江为...
徐中舒:内阁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 内阁档案原为清代内阁大库所藏,据罗振玉氏刊印的内阁大库档册(原书在玉简斋丛书内,总目下注“大库官抄本...
原创 建... 毛主席曾经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然而,有时革命的确也需要通过请客吃饭来达成某种目的。1949年9月...
社教活动 | 把世界史装进手作... 2025年 11月22日-23日 历史不止在课本里, 更在指尖可触达之处。 1 中华瑰宝 ...
原创 中... 秦始皇嬴政 重要事件: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自称“皇帝”的君主,他的政策和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
悲情黑劳士:斯巴达军国制度下的... 时至今日,斯巴达仍被视为古希腊巅峰时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强悍公民组成的重装步兵,在温泉关、普拉提...
原创 西... 中国历史考古是一门深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学科,它通过发掘、分析地下遗存,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了丰...
中非共绘互利共赢新图景 图为11月14日拍摄的赞比亚新卡皮里姆波希车站站台。新华社记者 彭立军摄 按照相关部署安排,中国正抓...
庆州的古韵与新声(旅人心语) 从韩国首都首尔出发,驱车一路驶向东南。窗外的城市高楼渐渐隐去,山岭与田野映入眼帘。距首尔330公里,...
古三里河:京城藏着的“小江南”... 镜头推近青石板路,河水晃着碎金——哎!这可不是江南,是咱北京城里藏着的“小江南”——古三里河(即前门...
中国“琉球学”学科已正式启动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首创的中国“琉球学”学科项目已获国家批准正式启动,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琉球群岛位于...
原创 崇...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位时,国家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内外问题接踵而至。国内,农民起义四起;外部,清...
原创 三...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群雄争霸,正如那句乱世出英雄所言,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不计其数。除了那些在战略上运...
用文物讲长江故事,那是历史的底... 金沙江,《因为长江》剧照。片方供图 8集文化纪实纪录片《因为长江》正在播出。从长江源头出发,循着自西...
原创 绝...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了许多英勇的指挥官。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师长,他的牺牲令无数人感动与痛惜,那...
日本1879年强行吞并琉球: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福建师范大学首创的中国“琉球学”学科项目已获国家批准正式启动,受到国内外广...
原创 1... 1938年,由于有汉奸泄露情报,日军迅速包围了山东乐陵县的大常村。在这紧急时刻,常大娘展现了极大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