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终于完成了各项准备,登基于武昌,正式称帝并建立了吴国,年号“黄龙”。从这一刻起,魏、蜀、吴三国齐名,三国争霸的历史篇章也正式开启。孙权称帝后,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并将其葬于高陵。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孙权并未追谥自己的兄长孙策,而只是将孙策封为“长沙桓王”,并派太子孙和前去祭奠。
《三国志》记载:权既称尊号,谥坚曰武烈皇帝。这段话意味着孙权尊父亲为帝,但却略过了兄长孙策。那么,孙权为何对兄长的功绩置若罔闻,似乎有些“忘恩负义”呢?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从继承法理上来看,孙权追谥父亲孙坚为皇帝是合情合理的,而追谥孙策则不符合礼法。在古代,继位的顺序一般为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皇位由父亲传给儿子,而非兄弟继承。历史上,如魏文帝曹丕将皇位传给儿子魏明帝曹叡,刘备将儿子刘禅立为继承人,都是严格遵循这一法理。因此,孙权若追谥兄长孙策为皇帝,实际上是承认孙策才是权力的源头,这显然违反了继承法,也会动摇孙权的统治地位。而父亲孙坚的追谥,符合常规,且在礼法上毫无问题。
其次,孙策有一个儿子孙绍。如果孙权追谥孙策为皇帝,将给自己的统治带来隐患。孙权继承了孙策的江东基业,建立了吴国,权力从孙策转移到孙权这一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他立了自己的长子孙登为太子,而孙策之子孙绍被封为吴侯,后来改封为上虞侯。孙绍在年轻时英勇且才智出众,父亲孙策的英名也为他积累了不小的声望。然而,孙登在241年五月英年早逝,年仅33岁,孙权对这一打击痛心不已,并在诏书中写道:“国丧明嫡,百姓何福!”若此时孙策被追谥为皇帝,孙绍作为孙策的儿子便可能继承皇位,并且有可能与孙权的其他儿子争夺太子之位。对于孙权来说,孙绍的存在无疑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成为威胁。因此,孙权选择不追谥孙策为皇帝,从而避免了孙绍因继位问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结语:孙权的兄长孙策在父亲孙坚被黄祖杀害后,带着孙权等人投奔了袁术。然而,袁术并不信任孙策,最终两人分道扬镳,孙策独自带兵进入江东,迅速开疆拓土,成为南方最大军阀。就在孙策准备大举进攻许都时,遭遇了许贡的三个门客刺杀,英勇的霸业戛然而止。在临终前,孙策将江东托付给胞弟孙权,而非自己的儿子孙绍,意思也很明确:孙绍不必争权,而是安享富贵。孙权自然了解哥哥的心意,因此在称帝后,他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并未追谥兄长孙策为皇帝。这样做并非“忘恩负义”,而是出于对继承权、朝廷稳定以及吴国未来的深思熟虑。
(本文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