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曾这样评价孙策:
①他为人英俊且言辞风趣,性格宽厚,听取不同意见,善于任用人才。因此,无论是士人还是百姓,都对他尽心效忠,乐意为他付出生命。
②他英气勃发,才智超群,锐气如猛虎,领略了许多异乎寻常的战术,志向高远,想要在中原一展雄风。然而,他过于轻率、急功近利,最终因鲁莽致命,未能成就伟业。孙策割据江东,虽然战略基础雄厚,但权力尚未完全掌握,最终只得封侯爵,节俭有道。
曹操曾称孙策为:“猘儿,谓难与争锋”,显然对其强劲的对手给予了高度评价。
袁术感叹道:“若我有如孙郎的儿子,即使死去,也无遗憾。”
刘晔也对孙策赞不绝口:“孙策不仅谋略深远,且善于用兵。”
若孙策的生命能长一些,三国的格局或许将完全不同——孙策,注定成为三国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文武双全
虽然孙策以“小霸王”的名号广为人知,但很多人误以为他只是一个只懂得刀枪血战的莽夫。然而,孙策不仅在武功上无敌于世,更拥有出众的智谋。
孙策年仅17岁时,父亲孙坚战死,孙策接替家族重任。他继承父亲遗志,不仅手握刀剑,还学会了如何运筹帷幄、布局天下。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他为父亲守完孝后,前往寿春找袁术请求回父亲的旧部。袁术的阴险之计,想借孙策的舅父吴景与堂兄孙贲之间的矛盾,离间孙策与旧部的关系。然而,孙策凭借超凡的人格魅力和洞察力,不仅化解了这场阴谋,还成功地得到了父亲旧部的支持。甚至连袁术麾下的名将桥蕤和张勋都对孙策心生敬重。若袁术能慧眼识人,重用孙策,安抚旧部,或许历史的进程会大不相同,袁术统一中原的可能性也会大增。
礼贤下士
孙策与刘备的“三顾茅庐”有些相似之处。孙策在搬至江都后,得知张纮正在守孝,便亲自拜访。史书未详细记载其拜访的次数,但至少是三次以上。在会面中,孙策与张纮讨论天下大势,并诚恳寻求崛起之道。孙策的坚持和对忠诚与英雄气概的重视打动了张纮,最终张纮答应辅佐他,制定了初步的战略。孙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与你互不违约,绝不背叛。老母和幼弟就托付于你,我无后顾之忧。”孙策的决心与忠诚,为他赢得了许多贤能的支持。
孙策平定吴会等地时,因政治斗争不得不大规模清除异己。在此过程中,盛宪这位名士劝告孙策不要过度杀戮,因为那不利于长治久安。孙策听从了盛宪的建议,暂时停下了杀戮,为其日后的威望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战无不胜
孙策通过舅父吴景的支持,调集精兵东渡长江,开始了自己的征战之路。性格豁达的孙策非常注重团队合作,他很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勇于采纳。在攻打会稽的战斗中,孙策巧妙地利用了叔父孙静的计策。他假装兵士腹痛,佯装兵力薄弱,让王朗放松警惕,从而成功地夜袭会稽,斩杀了王朗的大将周昕,迅速占领了会稽。
孙策非常善于用人,他得到张纮和张昭的支持后,又将太史慈、周瑜、鲁肃等英才收入麾下,江东的班底逐渐成型,士兵与百姓对他忠诚无比。孙策治军严谨,在袁术麾下时,曾有士兵因犯军法而逃入袁术的军营。孙策亲自率兵闯入袁术营中,将逃犯抓获并当场斩首,毫不留情,以此表明军纪严明。
凭借出色的治军能力和卓越的领导力,孙策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占据了江东的大片疆域,成为当时最具势力的军阀之一。他不仅是三国中军事发展最快的领袖,而且也是最年轻的争霸者之一。
天妒英才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孙策。在他马不停蹄,奋力扩展江东势力时,命运却决定提前收回了他的生命。公元200年,孙策年仅26岁时死于刺杀,年轻的生命在最巅峰的时刻戛然而止。
有人猜测,孙策的死与郭嘉的计策有关。因为当时官渡之战正在进行,曹操担心孙策会派兵北上袭击许县,于是派刺客刺杀了他。另有说法认为,孙策得罪了江东的士族,进行大规模杀戮,因此引来了刺客的复仇。还有一种传言称,孙策曾杀死方士于吉,而死后方士化作厉鬼索命。尽管各种说法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孙策的早逝给三国历史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回顾孙策的一生,尽管短暂,却充满了传奇。他少年得志,机智过人,文武双全;礼贤下士,心胸宽广;治军严苛,百姓爱戴。他的所作所为,早已具备了帝王的气度和王霸之气,若非英年早逝,他极有可能成为三国时代的伟大领袖之一。
《游昆山怀旧伤今》
元代王逢曾作诗悼念孙策:
丈夫贵善后,事或失谋始。
桓桓张楚国,挺生海陵里。
一门蓄大志,群雄适蜂起。
玄珠探甓社,白马饮浙水。
三年车辙南,北向复同轨。
量容甘公说,情厚穆生醴。
誓击祖生楫,竟折孙策箠。
天王诏褒赠,守将躬岁祀。
翼然东昆丘,兰橑映疏绮。
青蘩春荐豆,翠柏寒动棨。
乾坤宥孤臣,风雨猖五鬼。
铜驼使有觉,荐惧荆棘杞。
这首诗深情悼念孙策的英勇与才华,体现了诗人对这位英才早逝的深深遗憾与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