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兼擅 于礼尤其所长
辛彦之(?—591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周、隋时期官员、学者。辛彦之祖父辛世叙曾任西魏梁州刺史,父亲辛灵辅曾任北周渭州刺史。从其父、祖均任职地域来看,辛彦之应当从小生活于狄道或陇右地区,成年后,才入长安、住京城(《北史·儒林传》称之为“入关”)。
辛彦之早年受到很好的教育,他“博涉经史”,且“不交非类”,即学习好、慎交游;唯独与安定牛弘志同道合。牛弘后来成为著名学者、重要官员,辛彦之也不遑多让,不仅著述丰富,而且任职颇高。早年即开始密切交往的两人不仅联镳并驰,且友谊永驻,足见两人交友品格之清。我们甚至推测,二人年纪相仿。
在西魏时,辛彦之得到宇文泰的器重,被委任为“中外府礼曹”,即任宇文泰军府(都督中外诸军事将军府)内专掌礼仪的官员。当时西魏军人掌权,懂礼仪的官员很少,辛彦之精通礼学,因而成为西魏国家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北周时,辛彦之也任礼官,先后担任祀典、太祝、乐部、御正四曹大夫,并晋升礼部侍郎。
隋文帝杨坚称帝后,任辛彦之为太常少卿。太常,是朝廷的九卿之首、祭祀总长,太常少卿即太常卿之副。这说明,辛彦之一直在礼学和经学的范围内任职,可谓得其所用。此后辛彦之先后曾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等职,也不出这一范围。
在礼部尚书任上,辛彦之与秘书监牛弘两人联手完成国家的新礼修订。我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法律,而是用接近于法的“礼”来规范社会生活,因此,国家新建时,一般都会修订本朝新礼。由辛彦之和牛弘二人合作承担国家新礼制定,实在是比翼双飞;也说明安定牛氏、狄道辛氏这些老牌大族,其文化传统明显要比一般世族子弟为高。
陈寅恪先生正是根据辛、牛二人执新礼之牛耳,才得出“公立学校之沦废,学术中心移于家族”、“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实为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的著名结论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他说:“兹择录牛弘、辛彦之两传事迹较详者,盖欲以阐明魏晋以降中国西北隅即河陇地区在文化学术史上所具之特殊性质。”由此来看,两位陇籍学者主持新礼制定,确实还有溢出礼制之外的历史意义。
之后辛彦之任随州、潞州刺史。当时送礼成风,地方官都争相给京城大员进贡奇珍异宝,只有辛彦之进贡的都是祭祀类东西。对此,杨坚高度赞许:“彦之所贡,稽古之力也。”表面上看,杨坚似乎是称赞辛彦之的博学,其实内质里,更是在称赞辛彦之的清廉。对于博学而清高的辛彦之来说,要他带着贵重礼品去巴结权要,他做不出来。
辛彦之是隋代的经学学者。其著作有《坟典》《六官》《祝文》《礼要》《新礼》《五经异义》。这里面,《礼要》估计就是讨论礼学的重要问题,《新礼》应该是他与牛弘共同完成制定的《开皇礼》一百卷,其著作权可能更多属牛弘。《五经异义》应是讨论诗、书、礼、易、春秋等不同解释的专著。
(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下一篇:原创 赵高,最忠于大秦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