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旭
1936年3月,上海《申报》突然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内容直指:“伍豪先生,请务必于5月5日到北四川路新亚饭店与我商谈要事。” 众所周知,“伍豪”是周恩来早期在白区活动时使用的化名,那么,究竟是谁以这种特殊方式在寻找周公呢?这位人物不是别人,正是中统特务机关的重要人物——张冲。
自从“寻人启事”刊登后,张冲便派遣特务在约定地点昼夜守候,连续数月,力求见到周公。针对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我方经过严密侦察后,决定慎重请示总部。经过一番讨论,最终主席决定由潘汉年负责此事。经过几番周折,潘汉年和张冲终于在香港会面。
至于蒋军为何与我方接触,又意图谈判什么?普遍的看法是,蒋军与我方的统一战线谈判始于西安事变。其实,早在1936年初,两党就已经有过接触。1935年10月,红军成功到达陕北,而蒋军在围剿红军时遇到困难,未能取得预期的进展。而与此同时,日军逐渐加快了侵华步伐,蒋军在抗日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急于寻找外援,苏联便成为了蒋军的潜在支持来源。
然而,若想与苏联合作,红军无疑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障碍,蒋氏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蒋氏于是提出一个“巧妙”的建议,要求苏联向我方施压,解除红军武装。然而,这种理想化的情景显然无法实现,苏方当即拒绝。斯大林则提议,若蒋方愿意与我方接触,可以通过主席进行协商。在这种背景下,蒋氏不情愿地选择了寻求谈判。
蒋氏在提出谈判的背景中,还涉及了王明在莫斯科提出的一个关键口号——“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一论断引起了邓文仪的关注,作为我方在苏联的代表,邓文仪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号并及时向蒋方报告。蒋氏得知这一消息后,显得格外兴奋,决定指示邓文仪回苏联与王明建立直接对话渠道。
1936年1月13日,邓文仪抵达莫斯科后,立即与我方驻莫代表团取得了联系。代表团派遣潘汉年与邓文仪进行了初步接触。随后,王明与邓文仪开始了更为深入的谈判,并摸清了蒋军的底线与条件。蒋军要求我方在其统一领导下进行整编,并配合开赴内蒙古抗日。作为回报,蒋军承诺向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武器和粮食。然而,王明明确表态,红军是集体领导,决定并非一人之言,双方应与主席和朱德直接谈判。
随后,邓文仪得到了蒋军的授权,可以与我方直接接触。1月22日,邓文仪向王明传达了这一消息,然而第二天他又反悔,改口称可以在柏林与我方会谈。这一反复无常的态度让我方对蒋军的诚意产生了怀疑,最终这次接触因此中断。
与此同时,蒋军通过宋庆龄委托董健吾与我方在上海的代表张子华秘密接触,董健吾甚至前往陕北与红军接触。那时,红军已经开始东征,博古在瓦窑堡接见了董健吾,双方开始就进一步的合作展开讨论。
蒋军提出的条件比上次更加具体:停止进攻红军,联合抗日,释放政治犯,建立全国抗日武装,甚至包括所谓的“接济”红军。经过高层商讨,我方原则上同意了蒋军的大部分条件,但提出了补充意见:停止内战,组建抗日联军,接受红军改编,但要求独立指挥,开赴河北抗日。重要的是,关于“接济”问题,我方并未提及。这一决策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高超的策略,目的是避免让蒋军知道我方的困境和迫切需要。
到1936年4月,红军与东北军建立了初步合作关系,张学良开始向我方提供物资,但援助依旧微薄,红军面临的生存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到了4月底,蒋军方面通过张子华提出了更加积极的条件:红军可以享受与其他军队相同的待遇,我方可以向即将成立的民意机关反映问题,甚至可以在某个地区进行社会实验。这一提议引起了我方的关注,因为红军的处境将愈加艰难,日常补给问题亟待解决。
进入6月,随着谈判逐步升温,我方代表周小舟在6月下旬与蒋军代表曾养甫举行了进一步会谈。双方讨论进展顺利,并最终于7月4日达成《谈话记录草案》。7月28日,蒋军方面再次向我方提出更高级别的会谈。此时,我方决定向莫斯科请示并取得了支持,与蒋军建立统一战线的提议得到了批准。
然而,谈判进程并不一帆风顺。在经历了多次反复后,我方决定放弃原有的“反蒋抗日”方针,并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蒋军应立即停止对红军的进攻,并向红军提供军需补给,以保障红军能够集中力量抗日。
9月下旬,蒋军提出,周公可以赴广州或港岛与蒋军高层会谈。对此,我方做出回应,同意周公前往广州进行谈判,但要求蒋军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接下来的局势却变得复杂。蒋军获悉红军计划向大西北宁夏集结,并迅速派出部队进行“围剿”。然而,蒋军未能成功,而红军也未能如愿通过宁夏与苏联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进入10月,我方提出,周公应赴西安与蒋氏进行共同抗日的会谈,但蒋军对此拒绝。蒋氏认为,红军的现状已发生变化,谈判条件必须作出调整。11月10日,蒋军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包括红军仅能保留3000人的规模,师长以上的军官必须远离部队。此要求显然难以接受,谈判再度陷入僵局。
然而,命运却在这时发生转折。西安事变爆发,给红军带来了希望。在西安事变的影响下,蒋氏最终同意与周公展开对话,并在危机中勉强同意了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议。蒋氏在此次会谈中提出,红军应解决军饷、军备问题,并承诺每月向红军提供50万元的援助。尽管这一数额远远低于我方要求,但对红军而言,已经是雪中送炭。
不过,蒋军在资金提供上依然曲折,在张学良被扣押后,援助通道一度被切断。最终,在周公的努力下,蒋军同意通过杨虎城为红军提供援助。
然而,蒋军并未放弃对红军的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红军必须放弃陕南才会继续提供援助。考虑到战略形势,我方最终决定做出牺牲,放弃陕南,以确保红军的生存和抗日的整体局面。与此同时,红军终于获得了50万元的西安事变“善后费”。
1937年2月,正式谈判开始,双方继续进行磋商,并在3月达成了协议。蒋军最终同意给予红军4个师的规模,并提供每月30万元的军费。虽然条件依然存在差异,但对红军来说,这一结果已经是重大突破。3月下旬,蒋氏与周公、潘汉年在杭州的“澄庐”别墅会面,正式确立了合作的基础。
通过这一系列谈判,国共两党的合作逐渐得以实现,统一战线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