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蜀汉历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刘备,蜀汉的存在或许依然可以延续;但如果没有诸葛亮,蜀汉的历史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从他去世后民众的反应便可见一斑。
自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正式承担起了重任。虽然当时的刘禅年轻且缺乏经验,难以胜任国君的职责,实际上,尽管诸葛亮并不是君主,却几乎扛起了君主的一切职责。
诸葛亮最终病逝于五丈原,刘禅虽然派使者前来慰问,但使者带来的却不仅仅是问候,更多的是刘禅的口谕。这位被称作“扶不起的阿斗”的君主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令诸葛亮瞬间意识到刘禅的“傻”其实只是装出来的。
从刘备在白帝城的托孤之际开始,诸葛亮便正式接管了蜀国的大权。实际上,刘备将自己和国家托付给诸葛亮,等于在他死后把蜀汉的命运交到了诸葛亮的手里。诸葛亮并没有选择回避责任,而是积极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首先,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刘备死后理应肩负起国家的重担;其次,刘备在临终时将自己幼子及整个国家托付给诸葛亮,这份托付使得诸葛亮不得不竭尽全力,以报先帝的信任;最重要的是,许多人曾经流传过诸葛亮有志取代刘禅之位的流言,为了证明自己忠诚,诸葛亮不得不通过实际行动来消除外界的疑虑。
因此,诸葛亮发动了数次北伐。虽然蜀汉地处西南角,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曹魏和东吴短期内并不具备对蜀国造成威胁的能力。但诸葛亮却迫切地希望蜀国能够向北扩展,获得更多的土地与资源,毕竟国家的未来关系着他个人的历史地位和对先帝的承诺。
曹丕去世后,诸葛亮觉得时机成熟,发动了北伐战争。然而,由于蜀国的国力有限,加上长期的远征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消耗,最终,五次北伐皆告失败。更为悲剧的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并去世,而蜀国的命运也随之黯淡,最后甚至被司马懿所笑傲。
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是一个极为残酷的结局。他未能带领蜀国突破困境,甚至连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也未能实现。作为蜀国的支柱,诸葛亮的去世使得蜀汉的元气大伤,失去了他这面精神旗帜的蜀国,随之便显得软弱无力。
当邓艾的铁骑逼近时,刘禅只能无奈地投降。当时刘禅心中是否有悔意,是否曾想过若当初阻止诸葛亮发动北伐,是否蜀国会有不同的结局呢?如果当初继续留任丞相诸葛亮,全力以赴发展国家,是否能在局势中占得先机?
事实上,刘禅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在诸葛亮病重之时,刘禅曾派遣李福前去探望。这不仅仅是关心诸葛亮的病情,更重要的是刘禅试图打探诸葛亮的后手问题。
李福,曾任职监军、领司马,刘备在征战益州时曾任命李福为成都县令,因此刘禅即位后,李福也成为了权臣之一。李福代表刘禅前来慰问诸葛亮,诸葛亮瞬间便看穿了刘禅的用意。他知道,若刘禅只是单纯的关心病情,李福不可能亲自出面。
当李福问及诸葛亮是否有后事安排时,诸葛亮心中一惊。他立刻回答:“我的家中有桑田百顷,家人理应能过得不错。”李福带回了这一话,刘禅在听完之后点了点头。就在这一刻,诸葛亮才意识到,刘禅的“傻”不过是装出来的。
刘禅的心思十分深沉,他之所以这样询问诸葛亮,实则是在打探诸葛亮是否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了发展空间。如果诸葛亮有意让自己的子嗣继续在朝中做官,那刘禅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
回顾整个过程,刘禅的心机显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示弱的方式,迷惑了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蜀国重臣,直到最后才被揭示出其真正的政治智慧。刘禅的“傻”不过是一种深藏不露的伪装,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统治大国,但巧妙地利用了周围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将赵云安排在身旁。赵云与刘禅的感情深厚,如果出现任何危险,赵云必定会毫不犹豫地保护刘禅。刘禅通过精心策划,成功地让别人对他产生了轻视的态度,而他在幕后操控局势,确保了自己的安全与利益。
从刘禅的作为来看,他不仅仅是一个软弱的皇帝,更是三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一个人物。明知自己缺乏能力,他通过极其巧妙的手段维护了自己的权位。回顾刘备的托孤之举,实际上,刘备心中也有顾虑。在面对死亡时,他同样未能完全放心将儿子托付给诸葛亮。因此,他安排了赵云作为保护者,并且告诫诸葛亮:“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这番话透露了深深的不安,而赵云的剑则象征着一种威胁。
刘禅在白帝城目睹了这一切,深知父亲的用心良苦,而这也为他后来的装傻做了示范。通过这一策略,他不仅成功保住了性命,最后还得到了安乐公的待遇,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