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略有些忙,到目前为止只更新了一篇小作文。另有两个话题,即子弹库帛书和昆仑采药石刻,一直在关注和阅读,但没有写东西。
尤其是昆仑采药石刻(位于青海扎陵湖北岸,海拔4219米,一共37个字,字体为秦小篆;大意说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采药),6月初公布以后,关注和争议颇多,热度始终不减。对疑古派所质疑的“一眼假”,倒是有一些不同看法,只是觉得外行好好挖煤别凑热闹了,等新材料和专业解读吧。
,坚持此前判断,“对很多人轻易断言其一定为伪不能苟同”。刘文梳理并回应了疑伪的典型观点,并说“如果此刻石真是伪作,我倒是愿意拜作伪者为师”。
刘钊是古文字和古汉语研究的顶级学者,早年出过一本书《古文字构形学》,提到秦汉小篆的演变。2007年,受裘锡圭邀请,他从厦大转会至复旦,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古文字常被说成“冷门绝学”,门槛极高,学习周期长,“板凳要坐十年冷”。近年来,古史研究出现一股新潮流,学者们纷纷关注学习起古文字和考古材料,甚至形成鄙视链。但半路出家毕竟不如科班出身,一方面是因为专业知识和方法论,另一方面是手感与眼力。(特别需要说明,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古文字、书法和地质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昆仑采药石刻提出质疑)
刘文发布后,很快在专业研究和从业者中间刷屏,一些专业人士也发文认同上述判断。但刘及专业学者的文章,都比较温和克制,没有对浑水摸鱼者指名道姓。结果是,这些人死不认错,继续攻击这项发现。
典型如北大辛德勇(北大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研究,粉丝称辛神,因落选北大一级教授也被称作1.5级教授),称“假的就是假的,不管別人怎麼說,我的觀點依然不會改變”。事实上,昆仑采药石刻热度不减,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位北大网红教授,以及他周围的粉丝和媒体。
学术研究求真,不同观点碰撞对话,不管谁对谁错,都离真理更近一步。但这位辛神特逗,几乎每天发一篇昆仑采药石刻的小作文,看起来十分卖力,但从来不说他质疑的理由和证据,甚至说不给钱,不告诉你理由。真是活久见!
辛神撒泼打滚,一向只顾自己爽。以前,《文史哲》刊发一篇对《制造汉武帝》的评论商榷文章,观点不同但也算有理有据,辛神却兴师动众,不仅发布讨伐檄文《〈文史哲〉这是要干什么》,还对作者进行人身攻击。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发布一篇对《制造汉武帝》的质疑文章,但并不说明理由和证据,并要辛神给钱才告知理由,我都难以想象,辛神能做出什么举动。
此辛神,已非彼辛神。2022年,辛德勇没评上博雅讲席教授,颇感憋屈并向北大发难。三位当选者,就学术水平可能不一定在辛之下(辛因为涉猎古文字和出土文物,自认为不比三位差),但都有些错综复杂的师承关系——邓小南是邓广铭后人,阎步克为田余庆嫡传,荣新江则受张广达-邓广铭-季羡林-王永兴提携——因此人们对辛的发难抱有一些同情。
但在《文史哲》事件和昆仑采药石刻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蛮横无理的北大网红教授,对他人缺乏起码的尊重,将学术变成私器,把争论当成你花钱我告诉你骂你的原因。实在有辱斯文!
这两天,几个专业领域的社群里,许多人对这位1.5级教授感到失望。而持续的发酵,随着专业学者发声,昆仑采药正在把帝都辛神拉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