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华蓥山中段被国家选定为“三线建设”工业基地,范围从北部的禄市公社到南部的溪口公社,总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在这里,先后建立了6家光子辈的大三线工厂和2家省属的小三线企业。为了支持三线建设,华蓥山中段还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工业体系。为更高效地管理这些工厂,地方政府决定从广安县和岳池县划出部分区域,成立了华云工区。这个工区曾一度由重庆市管理,但由于管理上可能存在的矛盾与不便,它很快被转交给了省政府,最终,华云工区也随之发展成了今天的华蓥市。
本文所讲的华江机器厂,位于华蓥市的庆华镇。庆华镇位于市区的西南部,距离市中心大约37公里。1980年代之前,这里是岳池县的辖区,而在更早的1953年前,庆华镇一度被一条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归属于合川,另一部分归岳池。那时,合川的经济较为繁荣,岳池则较为贫困,因此合川的村民并不太愿意与岳池合并,这样的安排也使得合川的村民有了不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虽然最终他们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一决定。
江华厂全名为国营江华机器厂,创建于1966年,由江陵机器厂负责援建。江陵机器厂的历史可追溯至40年代,原为国民政府兵工署炮兵研究所,后更名为兵工署第10兵工厂,解放后则更名为国营江陵机器厂,厂内用名为152厂。1994年,江陵机器厂与长安机器厂合并,组成了今天的长安汽车公司。为了确保工厂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江陵机器厂派来了超过2000名技术员和技工。
根据中央提出的“靠山、分散、隐蔽”选址要求,省国防办与江陵机器厂联合组成了一个考察小组,对华蓥山一带进行了多次实地勘察。由于华蓥山的上部已经被光子辈的大三线工厂占据,考察小组只能将目光转向山下的区域。溪口公社已经有了长城和燎原两家工厂,因此考察小组便来到了庆华公社寻找合适的厂址。华蓥山脚下山脉众多,每一条山沟都很适合建厂,但建在哪里,完全取决于上级的决策。
考察小组沿着溪口公社的大路走到光辉公社(伏龙),觉得这里的地形也很适合建设工厂。但中央的要求是“尽量不占用农田”,因此,经过一番考量,最终决定选择庆华公社作为厂址。为了高效地考察地形,考察小组邀请了两位当地村民作为向导,在庆华公社附近转悠了大半天。虽然大家都已经心里有了决定,但为了避免任何误解,考察小组领导还是破费买了4包蜀水,以示感谢。
1966年5月,江华厂正式开始试产榴-1引信,到了年底,经过验收,产品成功批量生产,年设计产量达到170万只引信。1967年,榴-2引信试产成功并开始大量生产;1970年,榴-4引信成功试制,并于1976年正式投入生产。1970年是江华厂产量最辉煌的一年,全年产量达到350万只,引信产量远超设计生产能力。此后,江华厂不断改进产品,并且推出了三种新品,成为同行业内的佼佼者。
1970年,江华厂的产量大幅增加,部分原因是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国家加强了军备扩充,前线急需补充装备。此外,武器更新的需求也推动了江华厂的生产任务,生产压力异常巨大。厂区内的解放卡车几乎不断进出,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两个靶场的试炮声每天都能听到。工人们忙得不堪重负,生产能力赶不上需求,不得不依赖职工的家属协助生产。当然,作为保密级单位,江华厂的核心工作还是由厂内职工负责,家属们的参与主要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
江华厂在当地的地位相当特殊,作为县团级单位,厂长的职务地位与岳池县县长几乎平起平坐,但其待遇则往往更为优越。在高峰时期,江华厂在职工人数达到近4000人,而生活区内的居民数量更是接近1万人。如此庞大的生产和生活规模,不仅促进了厂区自身的发展,也带动了庆华镇的经济繁荣。厂内的职工拥有稳定的收入,消费能力相对较强,使得这个不足两万人的小镇走向了繁荣。
每次军事冲突都带给江华厂可观的收益。珍宝岛事件、援越抗美、援老抗美、援柬抗美、对越自卫还击战、两伊战争等,都使江华厂的订单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在对越自卫还击战期间,江华厂不仅获得了中央领导的表扬,还获得了多个奖项;而在两伊战争期间,江华厂为国家赚取了接近2000万元的外汇,厂区发展达到了巅峰。然而,这一切的辉煌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逐渐褪色,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大事件减少,江华厂的订单量也随之下降,最终导致了工厂的逐步停产。
进入90年代后,江华厂开始进行军转民的改革,转向生产摩托车离合器,甚至一度让濒临停产的工厂焕发新生。然而,随着1995年国务院对三线产业进行调整,江华厂被允许搬迁到市区。2002年,江华厂整体搬迁至成都十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2006年江华厂最终破产重组,曾经响亮的名字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江华厂的搬迁给庆华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原本消费能力强的近万职工离开后,庆华镇的经济也随之陷入萎靡,昔日的繁华逐渐消散。
这篇文章是根据记事的方式撰写的,旨在真实呈现华江机器厂的历史。如果有任何不准确之处,敬请各位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感谢大家阅读本篇文章,欢迎提供建设性反馈。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