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将领中,徐立清无论身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始终秉持着任人唯亲与公道正派的原则来处理各种事务。他在工作中对自己严格要求,屡次因坚持原则而主动放弃提升军衔,这样的事迹在军中广为流传,令许多与他相识的战友对他倍感钦佩和仰慕。
他对那些推崇“任人唯亲”的做法以及不遵循原则行事的人深感厌恶。即使身边有众多熟人请求他为其调动工作,他依然坚持按照组织的程序和原则来处理,从不因为私情而偏袒任何人。
袁学凯是徐立清的老战友,曾因对其的批评而感到不快。一开始,袁学凯对此颇有些意见,然而当他回想起两人共经历的岁月后,心中也逐渐平复下来。两人均来自红四方面军,在抗日战争时都在129师服役,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又共同在西北野战军中任职。实际上,他们的交集在解放战争时尤为明显,徐立清担任第六军的政委,袁学凯则是副军长。一起指挥部队,参与了在西北战线上展开的春季攻势,并成功解放了西安、兰州及河西走廊地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家庄设立了高级步兵学校,领导层希望将徐立清调至石家庄任职。作为总干部部副部长并主管干部任免事项的他却向上级建议道:“你还是去西北吧,那里的工作更需要你。”尽管石家庄的调动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荣耀,但徐立清却认为袁学凯来自西北,对那里的人文和环境更为熟悉,在新岗位上会更加得心应手。
也许正由于这样的考虑,徐立清觉得袁学凯作为西北出身的将领,对于西北的工作环境和部队状况有更深的了解,因此在工作上会更为顺利。基于此,徐立清也对上级做了推荐。
当袁学凯得知自己无法去石家庄步兵学校的消息时,心中满是愤懑。他之所以不愿意去西北,主要是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对那里的生活环境并不熟悉。愤怒之下,他向徐立清质问道:“我对你的信任为何要把我分配到西北去,这样做太不公平了!”
面对袁学凯心中的不满,徐立清耐心劝导他:“我们不如坐下来好好谈谈,发火并不能解决问题。”两位老友在闲谈之中,徐立清以十分严肃的口吻说:“你曾在战火中英勇杀敌,经历了无数考验,从未追求名利。如今胜利在握,你却对工作分配提条件,你这样合适吗?”
袁学凯认真反思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逐渐变得心服口服,接受了分配的安排。在随后的军旅生涯中,他始终在大西北任职,先后担任西北军区空军参谋长和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重要职务,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