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讲述了一段关于古代福船的海上传奇故事。
南宋末年,主人公阿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舟师,负责指挥福船的航行。泉州地处多山,土地贫瘠难以耕种,阿丘的祖辈为了谋求生计,决定造一条大船,勇敢地驶向海的另一端,寻找新的机会。造船技术和领航经验,代代相传,最终传到了阿丘手中。
那一年,他们的福船从东南亚返回途中,不慎触碰了暗礁。幸亏福船设计了先进的水密隔舱,这才避免了沉船的灾难,船员们得以化险为夷。
夜幕降临,黑暗中,船员们用量天尺测量北极星的高度,再将涂抹了牛油的测深锤缓缓沉入海底,通过触摸和观察海底泥沙的质地、颜色和气味,来判断船只所处的位置。
历经重重险阻,阿丘和船员们终于安全抵达家乡岸边。
关于这段故事,许多网友仍有疑问,比如:
中国古代海船究竟有多厉害?
福船上的水密隔舱设计到底有何巧妙?
古代航海者是否拥有自己的航海手册?
为何阿丘他们选择12月从泉州出发,竟要等到第三年夏天才能归航?
今天,央视热播的两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和《大地之上》联手合作,特邀《大地之上》的专家学者,从历史与地理的视角,为大家揭秘中国古代海船的卓越设计和深厚的航海知识。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指出,远洋航行需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拥有能够适应远航的船只;第二,需要利用自然动力,尤其是掌握季风的规律;第三是精通导航技术,包含天象观测和指南针的使用,这些条件在唐宋时期已经成熟。
---
01
水密隔舱制造技艺
中国古船遇险也无惧
在木质帆船主导远航的年代,海上贸易往往要持续数月,船只的结实与安全成为顺利完成航程的关键。
水密隔舱设计正是保证船体能抵御风浪的重要技术。这种技艺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隔舱板将船体划分成多个互相独立的舱室,即使船只某个舱室破损进水,也不会影响其他舱室,避免船体整体失衡和沉没。
当船舱出现漏水,船员只需迅速修补受损部分,船只便能继续前行,大大增强了航海的安全保障。
上海航海博物馆中央大厅内陈列着一艘巨大古代木帆船,是依据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型复原。观者可以直观感受到当时中国帆船的宏伟气势。
宋元时期,凭借卓越的船只性能,东海、南海和印度洋上的大商船几乎全部为中国制造。
史料记载,每年有成千上万艘中国帆船扬帆远航,频繁穿梭于国内外贸易航线上。
---
02
古代季风航海术
“张帆巧驶八面风”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谭家齐说道:“从中国出发,前往遥远的阿拉伯和非洲,靠单靠桨划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依赖风力。”
而依赖的正是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之间的温差在不同季节引发有规律的风向变化。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王东晓以地理学角度详细解释季风的成因:
季风形成于海陆交界处。夏天时,热带陆地升温迅速,气压降低,海面气压较高,因此形成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季风。
冬天,海洋冷却较慢,海面气温相对较高,气压较低,陆地气压较高,于是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风。
冬夏季风的风向正好相反。
季风作为稳定且可预测的风向,自唐代起便成为古代海上航行的重要依托。
当时中国人顺着东北季风冬季出海,进行贸易,而夏季则顺着西南季风返航。
如此一来,中国人在一个季风周期内,便能频繁往返于东南沿海、印度、东南亚群岛乃至阿拉伯半岛等广大海域。
“张帆巧驶八面风”,依靠对季风规律的精确把握,古代航海者不再是任凭海风摆布,而是能够智慧地驾驭风向。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阿丘他们能借助夏季的季风顺利归家了吧。
---
03
祖传小册子《更路簿》
航海的“指南针”
在没有现代全球定位系统的古代,沿海渔民如何确保远航与返航的安全?
海南潭门镇被誉为拥有最顶尖船长技术的苏承芬,手中有一本祖辈传下的航海秘籍——《更路簿》。
这本《更路簿》通常秘不示人,手抄传承,记录了航线、岛屿名称及航海技巧。
苏承芬回忆道:“从我小时候开始,这本《更路簿》就是由曾祖父传给祖父,祖父传给我父亲,再到我手中,它在海上指明起点与终点,主要作用是记载方向和距离。”
《更路簿》凝结了南海渔民多年捕鱼和航运经验,是他们跨海越洋的重要指南。
香港浸会大学教授谭家齐补充道:“它会详细指明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的方位,大致分为24个方向。
还有距离,用‘更’作为单位,一更等于60华里,约20多公里。它告诉你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距离有多少更,以及在途中可能看到的景观,这些都详尽地写在《更路簿》里。”
这本小册子代表了沿海渔民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海洋深刻理解的结晶。
---
千百年来,大海孕育并守护着中华文明,我们与世界的联系因海洋而更加紧密。
越来越多的水下考古发现表明,我们的祖先早已掌握了精妙坚固的远航船只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航海技术,他们用勤劳与智慧,与海洋相伴,迎风破浪,生生不息。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更多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的知识,欢迎观看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和《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