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的原意不变,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些,字数变化不大。
---
对于俄、法、德三国联合干涉还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大家应该并不陌生。然而,这其中却隐藏着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当时,法国与俄罗斯已结成了一个专门针对德国的联盟。与此同时,自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和法国的关系一直剑拔弩张,几次险些爆发战争。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充满敌意的时期,德法两国竟然会罕见地携手,与俄国一道干涉还辽呢?
上图_ 辽东半岛地理示意图
1892年,随着俄法同盟协议的签订,德国陷入了东西两面夹击的被动局面。为了避免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中被迫两线作战,德国不仅在军事上制定了“先打法国,再对付俄罗斯”的策略,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而且还不断通过外交手段,试图分化和瓦解法俄联盟。
德国政府经过多次讨论后,决定利用沙俄急于扩展亚洲势力以遏制英国的心理,主动对俄国的远东政策予以支持。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俄国将注意力集中在亚洲战线,减少对欧洲的威胁,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拉近与俄国的关系,从而削弱俄法之间的紧密联盟(王光祈《三国干涉还辽秘闻》,下文简称《秘闻》)。
上图_ 威廉二世(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德国末代皇帝及普鲁士国王
1895年3月,当德国得知日本在马关谈判期间提出割让辽东半岛的请求时,立刻意识到一个难得的外交机会。德国首相霍亨洛便建议德皇威廉二世,利用这次干涉日清谈判的机会,打乱欧洲列强在东亚的势力格局,促使其权力重新分配(《秘闻》)。
3月23日,德国外交大臣马尔沙致电驻俄使节齐尔绪基:“我们非常关注东亚局势的发展……德俄两国在东亚的利益没有冲突,因此非常愿意与俄国交换意见,甚至采取一致行动。”(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下文简称《战史》)。
由此,德国正式提出与俄国联合干预日清战争和谈的建议。德国之所以如此积极参与,不仅是出于遏制日本的考虑,也希望借助俄国的力量,在远东获得一个战略港口,以便海军舰艇停泊和储备燃料(《战史》)。
上图_ 甲午战争中日军押送清军俘虏的情景
面对德国伸出的“橄榄枝”,沙俄是否会答应呢?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自成立以来,沙俄历代皇帝致力于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但其扩展远东势力、称霸亚洲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890年,俄国便制定了向辽南和朝鲜半岛北部扩张的计划。甲午战争爆发后,俄国一直密切关注战局变化。
得知日本提出割占辽东半岛后,俄国认为必须采取行动遏制日本的领土野心,否则如果日本占领了南满,将对俄国构成严重威胁,甚至朝鲜可能完全落入日本手中(《俄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开端》)。
法国因为与俄国结盟,自然会支持这次干涉行动。考虑到法国在远东的军力有限,又忌惮宿敌英国的干预,俄国极力希望能拉来一个强大盟友增强联合干涉的实力,因此德国的邀请正合俄国心意。沙皇尼古拉二世不仅欣然接受德国提议,还要求军队立即制定干涉计划。
上图_ 《马关条约》原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
4月17日,即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当天,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向德国驻俄使节表示:“俄国政府决定立即以友好方式,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俄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开端》)。当日,俄德两国联合宣布,如日本拒绝该请求,将立即采取联合行动,目的是“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与日本本土之间的一切联系”(《俄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开端》)。为此,俄国太平洋舰队迅速展开战前动员,德国也派遣一艘铁甲舰和一艘巡洋舰驰援远东。
4月19日,法驻俄公使蒙得培罗致电罗拔诺夫,宣布法国将参加此次联合干预行动。尽管法国与德国恩怨深重,但在俄国的调停下,法国认为支持这次行动符合自身利益。俄国向法国保证,德国不会对法国在越南的利益构成威胁。同时,法国认为如果行动成功,清朝将感激法国,法国可借机索取赔偿以弥补中法战争损失。权衡利弊后,法国决定暂时与宿敌德国合作,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正式开启。
上图_ 三国干涉还辽谈判现场
日本得知三国联合干涉还辽的消息后极为紧张。一方面担心清政府借此拒绝签约,导致已取得的胜利成果付诸东流;另一方面担忧西方列强可能借机对日本采取军事行动。
4月25日,日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外相陆奥宗光主张先拒绝三国要求,探明其真实意图后再决定反制措施。首相伊藤博文则主张坚决拒绝,不给对方任何转圜余地,担心犹豫反而加剧危险(陆奥宗光《蹇蹇录》)。
经过激烈讨论,会议最终决定:“纵然对三国不得不部分让步,但绝不能对中国利益退让。”即在确保最大限度维护《马关条约》权益的基础上,尽力与三国协商争取更多利益,获得天皇睦仁的批准。伊藤博文一方面指示陆军大臣山县有朋、海军大臣西乡从道等人准备军事应对方案,一方面指示陆奥联系英美意等国寻求支持,试图分化三国联盟。
上图_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日本近代著名政治家
然而军方很快表达了现实的无奈:以当时的日军力量单独对抗三国无胜算。俄国远东驻军约2万9千5百人,太平洋舰队战舰吨位达12万吨,远超日本海军的8万吨。即使是单独面对俄国舰队,日本也没有把握(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既然军事对抗难以奏效,日本只能寄望于外交努力。然而美国明确表示中立,意大利虽出于扩展影响支持日本,但其实力有限,难以提供实质帮助。日本最后的希望,只剩下了英国。
上图_ 1895年日军进入中国领土的历史照片
那么英国会支持日本吗?当时,英国已占领阿富汗,并开始向西藏扩展势力,而俄国在中亚虎视眈眈,企图取代英国在阿富汗的地位,进而威胁印度安全。若俄国将注意力转向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英国就能安心在西藏谋划自己的战略。基于此考虑,4月29日,英国政府通知日本:“我们决定保持局外中立,此次亦不例外。”(《日本外交文书》第28卷)
英国的拒绝使日本彻底失去最后的希望。5月8日,日本内阁经过讨论,认为接受三国要求,毫不犹豫执行《马关条约》的换约手续为上策,得天皇批准(《蹇蹇录》)。
5月9日,陆奥向俄法德三国公使致电,表示日本政府愿接受三国建议,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但三国必须保证换约手续顺利完成。三国满意答复后,立即施压清政府于烟台办理换约手续,《马关条约》正式生效,三国干涉还辽宣告结束。
上图_ 《马关条约》签约现场
回顾干涉还辽事件全过程,列强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暴露无遗,三国之间矛盾与冲突日益激化,这也为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阴云。期间,清政府软弱无力,被列强轮番欺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很快,德俄发起的瓜分清朝浪潮席卷中国大地,中华民族的苦难进一步加剧。
作者:林森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
[2]王光祈 《三国干涉还辽秘闻》
[3](日)陆奥宗光 《蹇蹇录》
[4](日)藤村道生 《日清战争》
[5](美)安德鲁·马洛泽莫夫 《俄国的远东政策1881-1904》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这样改写后,每段内容更丰满,语义也没变,你看合适吗?需要我帮你调整哪些部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