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2年正月,蒙古大将拖雷和速不台通过借道南宋领土,带领大军深入金国腹地,直逼邓州。这一举动标志着蒙古军队的北伐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后,蒙古军继续北上,兵锋直指金国重镇——河南禹州的三峰山,眼看汴京(即金国都城开封)便成了下一个目标。
面对蒙军压境,金哀宗急忙派遣大将完颜合达,率领二十万金军赶赴三峰山,准备迎战蒙军。然而,这一场殊死的战斗却成为金国历史上的一场灾难,金军在三峰山被蒙古军一举歼灭,几乎失去了所有抵抗力量。三峰山一战之后,金国的军事力量损耗殆尽,拖雷奉命北返大漠,速不台则继续带领蒙军围攻汴京。
然而,拖雷的北返导致速不台的兵力出现严重短缺。眼见强攻无法实现,速不台决定改变策略,转为对汴京进行长期围困,试图逼迫金国投降。汴京城坚固,周围的水域深邃,城内物资充足,蒙古人擅长进攻却难以攻破坚固的城墙,于是围困之战逐渐进入了拉锯状态。
然而,到了1232年4月,局势发生了变化。汴京内部爆发了瘟疫,疾病迅速蔓延,城中人口大量死亡。为了避免蒙军受到感染,速不台不得不撤回大漠。然而,尽管蒙军撤围,汴京内部的局势却已岌岌可危。瘟疫和战争的双重打击使得城中三成的军民丧生,原本充足的粮草也因长时间围困而枯竭,城内民众生活艰难,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情形。
尽管如此,金哀宗和他的君臣依然坚守在城内,绝不允许一名百姓出城求援。面对这种惨状,蒙古大汗窝阔台决定采取更直接的措施,他派出使者,向金国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金哀宗选择一个吉日,向蒙古投降,并自愿放弃帝位,去洛阳安度余生。
然而,金国上下对窝阔台的要求并不买账。金哀宗和他的臣子们依然怀疑蒙古的意图,认为退位并迁居能够保全性命的说法不过是空话。在他们看来,五年前西夏的惨剧还历历在目,那时西夏在投降后遭遇了屠杀,金国君臣自然心有余悸。
眼看金国对最后通牒保持沉默,蒙古使者准备北返时,却未曾料到,金哀宗的飞虎军悄然准备着对蒙使下手。飞虎军,这支以其忠诚和勇猛著称的军队,认为自己有责任捍卫金国的尊严。他们决定在蒙使准备离开时,趁机暗杀蒙古使团,便在夜晚悄然潜入使团住所,将蒙古使者一网打尽。
然而,杀戮之后,飞虎军并不知道如何善后。金哀宗对此也选择了沉默,默认了这一举动的发生。虽然此举令金哀宗的一部分臣子感到振奋,但却将金国和蒙古的关系推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蒙古方面对这一事件保持了出奇的冷静,虽未立即展开军事行动,但背后的怒火早已在暗流涌动。
面对金国内部的混乱,蒙古军依然没有采取过于激烈的反应,而是保持冷静,等待合适的时机。而金哀宗则开始在全城范围内搜集粮草,以备不时之需。然而,汴京城的民众已苦不堪言,粮草几乎消耗殆尽,百姓在内外的压迫下已陷入绝望。即便如此,金哀宗依然坚决从百姓口中强行征粮,导致更多的百姓死于饥荒。眼见城内如此惨烈的景象,金哀宗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愧疚,他决定开启太仓储粮,尝试赈济灾民。
然而,在极度贫困和社会动荡的环境下,汴京的人民已经陷入彻底的绝望。此时,南宋统治下的江南正过着繁华的节日气氛,与北方的血与火形成了鲜明对比。就在此时,沉默已久的蒙古军终于发动了最后的进攻,开始南下,目标直指汴京。
金哀宗迫切想要带领金国的遗民逃离这座堕落的城市,为王朝寻求一线生机。但作为一国之君,他无法明言自己的逃亡计划,而是选择编织了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宣称自己将带领兵马出城与蒙军决战。金哀宗离开时,他的背影在民众眼中显得格外沉重,但他们并未察觉,他的离去背后掩藏的,是对民众的彻底背叛。
公元1232年腊月二十六的夜晚,金哀宗在两万兵马的护卫下,踏上了漫长的逃亡之路。雪夜漫漫,他回望汴京城,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惆怅与遗憾。可这一切终究无法挽回,金国的灭亡已成定局。
金哀宗的逃亡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有人建议西逃汝州,但汝州已经荒芜;有人建议东行,但东面已有蒙军的精锐部队在向汴京压来。就在金哀宗陷入迷茫之际,蒙古大军已悄然追至。金哀宗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南下,企图逃往归德。
然而,蒙军的进攻如潮水般汹涌而至,最终汴京城陷落,窝阔台亲自大驾光临,金国的宗室和嫔妃们遭到血洗。金国皇室的覆灭,象征着蒙古对金国百年仇恨的彻底报复。
在窝阔台的指挥下,蒙古军开始了对金国遗民的追击,金哀宗最终逃至归德,面临兵力不足和粮草匮乏的困境。就在此时,金国的权臣间因利益发生激烈的权力斗争,进一步加剧了金国的内乱。
金哀宗最终被迫再次逃离,在前往蔡州的途中,蒙军依旧紧追不舍。最终,金哀宗被逼至南宋边境,面临着与蒙古大军的最终对决。尽管他尝试依靠南宋的支持,但早已不复往日辉煌。
公元1234年,蒙宋联军联手攻破蔡州,金国在这一战后彻底覆灭。金哀宗自缢于蔡州的幽兰轩,最终金国一百一十九年的历史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