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飞——最锋利的试金石
在三国演义的浩瀚群星中,谁是真正的“王者”?这个问题几乎每个历史爱好者都曾讨论过。即使有正史的记载,也难免会引发不同的声音。关羽无疑被誉为最强的三国名将,正史《三国志》以及《后汉书》等均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所谓“关张”无可匹敌,关羽的威名如日中天。可是,自从《三国演义》一出,关羽的“神话”似乎被打破了。小说中揭示的名将排名让关羽落后于吕布、赵云等人: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尽管如此,这一排名依旧被不少人质疑与争论。那么,与其纠结正史和排名的合理性,为什么不从张飞这个角度来分析呢?
选择张飞有三个深刻原因:
第一:张飞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最为猛勇的将军之一。他勇猛的形象深入人心,甚至有些人认为他才是最强的战士。将张飞作为评判的标准,实在是一个最具挑战性的“试金石”。
第二:张飞的忠诚和专一也颇为显著。其他将领或早早死去(如典韦),或曾效力于不同的主公(如许褚),但张飞从始至终只效力于刘备一人。他的忠诚与坚定,使得他的立场在三国群雄中最为稳固,理应受到尊敬。
第三:张飞的性格最为直率和单纯。他不像关羽那样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谋划,而是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关羽与纪灵的战斗中,由于当时刘备的政治需要,关羽并未尽全力。而张飞却不会做任何“做戏”,只要出战就是真刀真枪,决不含糊。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在战场上无畏而又果断。
二、张飞眼中的吕布
“我最喜欢你看不惯我,却又无能为力的模样!”这句话用在张飞和吕布之间再合适不过。吕布,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自信满满,一直视自己为不可撼动的存在。然而,张飞却是那个让他屡屡陷入困境,却始终没法真正“杀死”他的人。
尽管张飞时常嘲笑吕布,称其为“三姓家奴”,甚至每次见到吕布都会心生怒火,想要捅死他,但吕布依旧气宇轩昂,毫不畏惧。这种“上下对比”鲜明,直接反映出张飞心底对吕布的无奈与敬畏。其实,张飞非常清楚,吕布是一个极其强悍的对手,绝非随便可以轻视的。每次与吕布交锋时,张飞才会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紧张与慎重。而且,张飞在与吕布单挑时所说的“大战三百回合”,几乎成为《三国演义》中所有单挑的最高标准,足见他对吕布的重视。
通过这一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吕布的确比张飞更强大。翻遍整本《三国演义》,张飞唯独在与吕布的战斗中说过这句“大战三百回合”,对其他任何敌人都没有类似的言辞,即便是后来同样身经百战的马超,也未曾得到张飞如此的评价。
三、张飞眼中的赵云
张飞与赵云同为刘备阵营的重要武将。那么,张飞如何看待赵云的武功呢?事实上,张飞对赵云也有过评价,尽管这些评价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成分,且局限于极端情况下,但也能反映出他对赵云的态度。
最著名的一次,是在长坂坡之战后,赵云为救刘备的家人和儿子,单枪匹马杀回曹营。此时,糜芳误认为赵云投降曹操,并将此消息告知刘备。刘备虽然不信,但张飞却选择了相信,并因此愤怒地质问赵云,甚至扬言“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但张飞显然并未真心想要杀赵云,这句愤怒之言更多的是出自“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他的气愤与忠诚相互交织,正如许多家庭成员间也会因关心而爆发情绪。
长坂坡战役后,张飞明显改变了自己对赵云的态度。之前,他或许认为自己武艺高强,但在赵云屡屡立下赫赫战功后,张飞心中充满了压力。例如,在争夺桂阳之战的指挥权时,张飞本应接受赵云的安排,但他却表现出强烈的竞争心理,显然是想要在刘备的心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这一行为,无疑表明了他对赵云的强烈认同和某种程度上的嫉妒。
四、张飞眼中的关羽
关羽与张飞,两兄弟间的关系可以用“最简单也最复杂”来形容。关羽曾在曹营中公开称赞张飞,说他比自己更强。然而,张飞并未像关羽那样夸耀自己,相反,他曾在古城时发出过一句具有强烈挑战性的宣言:“你背叛了兄长,投降了曹操,封侯赐爵。今天我来和你拼个死活!”这一句话清晰地表达了两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虽然表面上互有挑衅,但实际上,他们彼此心照不宣,正是“半斤八两”。
五、张飞眼中的马超
马超与张飞之间的对决,常被认为是两位猛将的较量。在这场战争前,张飞曾对诸葛亮说过一句话:“曾独拒曹操百万之兵,岂愁马超一匹夫乎?”这句话充满了自信,表明张飞对马超并不放在眼里。交战时,张飞更是当面射箭,而马超却使用了流星锤这一暗器,这使得张飞感到有些不屑。这场战斗的结局,无疑是张飞的胜利。
六、总结与分析
至于为什么没有典韦出现在这其中?原因很简单,他死得太早。张飞对吕布有强烈的敬畏与挑战,认为他最难对付;对赵云则是心有压力,后者的强大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关羽,二人是兄弟,互相了解,感情深厚;对马超,张飞则显得有些轻视。总的来说,站在张飞的角度看,他最为忌惮的依旧是吕布,紧随其后的是关羽,赵云则稍逊一筹,而马超则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