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福临突然驾崩,终老于养心殿。临终时,他发布了一道遗诏,宣布立玄烨为皇太子,并指定四位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与鳌拜作为辅政大臣,命令他们“保翊冲主,佐理政务”,以确保朝政稳固。然而,许多历史学者认为,福临死于天花且一直昏迷不醒,根本无法下达这样条理清晰的政治命令。因此,大多数学者推测,这份遗诏应该是由孝庄太后代为所写。
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孝庄太后借此遗诏实现了两个重要目的。首先,她通过指定四位外戚辅政,成功保障了皇权的顺利过渡;其次,她排除了来自宗室贝勒的威胁,避免了可能的宫廷权力争斗。四位辅政大臣全部出自顺治亲政下的“上三旗”,他们忠心耿耿,曾在顺治与多尔衮的权力斗争中表现得极为忠诚,因此可以为年幼的康熙提供相对稳妥的政治支持。
初期,四大辅政大臣之间相互配合,推出了一系列恢复祖制、安抚民心的政策,这些措施缓解了当时经济危机,同时强化了对反清势力的打击,为康熙的治理提供了相对安稳的环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四大辅政大臣权力逐渐膨胀,四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愈加激烈。尤其是鳌拜,逐渐将朝政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不再听从太后和其他辅政大臣的指示,造成了政治的动荡。
虽然在辅政大臣中,鳌拜名列最后,但由于首席大臣索尼不关心政务,另外两位大臣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又在政治能力上无法与鳌拜抗衡,导致鳌拜逐步成为权力的核心。他的背景颇为显赫,出身于清朝的镶黄旗,家族中有多位开国功臣。鳌拜在顺治帝继位过程中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深得顺治的信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与苏克萨哈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两人因为地位、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多次发生冲突。
康熙五年,鳌拜提出调整地盘分配方案,建议将镶黄旗应得的地分给正白旗,这一提议引起了苏克萨哈的强烈反对。此时,苏克萨哈获得了大学士苏纳海和直隶总督朱昌祚的支持。然而,鳌拜利用职权,将这些支持他的人关押并处决。面对鳌拜的暴行,苏克萨哈开始感到危机四伏,于是上书康熙请求“守先帝陵寝”,表示自己不再参与朝政。
然而,鳌拜抓住这一机会,将苏克萨哈捏造为心存怨恨、图谋不轨的罪犯,逼迫康熙下令将苏克萨哈处死。苏克萨哈死后,鳌拜的势力愈加强大,他不仅被康熙晋升为一等公,还在朝廷中建立起庞大的权力网络。此时,康熙虽然年轻,但他背后有两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在暗中支持——一位是他聪明果断的祖母孝庄太后,另一位是辅政大臣索尼。
面对鳌拜日益强大的权力,孝庄太后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她本以为通过四大辅政大臣的辅佐,康熙能尽早亲政,但未料到鳌拜逐渐变得专横暴戾,企图独揽朝政。为了防止鳌拜像多尔衮那样成为摄政王,孝庄悄悄积蓄力量,并通过政治联姻与索尼家族达成了合作协议。孝庄通过将康熙与索尼家族的赫舍里氏联姻,成功地使索尼站到了她一边,这一举措不仅抑制了鳌拜的权力,还进一步巩固了孝庄的政治基础。
当康熙四年,12岁的玄烨举行大婚,与赫舍里氏成婚时,孝庄不仅确保了康熙的亲政顺利进行,还通过这场联姻,拉拢了索尼家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政治联盟。在这次联姻的背后,双方无疑达成了一桩政治交易,孝庄太后得到了索尼家族的忠诚,而索尼家族则凭借支持康熙迅速壮大,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的专权日益严重,他的党羽遍布朝廷,政治局势变得愈加复杂。康熙在祖母的指导下,深知鳌拜的威胁,开始为自己的亲政积蓄力量。康熙八年,孝庄和索尼终于决定采取行动,通过智勇双全的策略,成功铲除了鳌拜及其党羽。这场政治斗争虽然痛苦,但却让康熙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也让他在接下来的治国理政中更加果断和聪明。
鳌拜被捕后,康熙给予了他宽大处理,没有立即处决,而是将其家产没收并软禁终老。这一举措也让其他潜在的政治对手感到了震慑。康熙从这次事件中学到了如何运用政治智慧,如何在复杂的局势中保持冷静并作出决策。
最终,孝庄太后看到康熙能够独立处理政务,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解决朝中的重大问题,感到欣慰。她放手让康熙亲政,从此不再干预政务。康熙的成长也标志着清朝政治的逐步稳定和发展。在康熙的支持下,清朝迎来了长达六十余年的黄金时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孝庄太后以其卓越的政治眼光和深远的战略布局,为清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一生节俭,尽心辅佐儿孙,至死不改初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政治家之一。在她临终时,康熙一直陪伴在她床前,尽全力为她祈祷和照顾。这份深厚的祖孙情谊,至今仍为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