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史上唯一一位递交123封辞呈,未获批准竟直接走人的宰相
迪丽瓦拉
2025-09-19 03:02:23
0

纵观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宰相的下台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主动辞职,二是被免职。然而,在明朝中期,有一位宰相的辞职方式异常特殊,他既没有因失误被罢免,也没有因年老体衰而依皇帝恩准告老还乡。他的下台方式不仅令人哭笑不得,更让他成为历史上递交辞呈最多的宰相,而这位宰相便是李廷机。

明朝中期,虽然比起朱元璋和朱棣的暴虐统治,明神宗的懒散显得更加令人头疼。李廷机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面对一位整日懒散、不理政务的皇帝,他的心情可想而知。究竟这位皇帝有多懒呢?自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九月十六日开始,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无论群臣如何劝谏、抱怨,甚至是激烈的谩骂,这位皇帝依然坚持不上朝、不批奏折、不接见朝臣,一心宅在紫禁城里,仿佛进入了“冬眠”状态。史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三十年不郊不庙,与外廷隔绝。明神宗的这种懒政,导致国家政治瘫痪、民生困苦,天下大乱。

他的懒惰,使得明朝在他的治理下逐渐走向衰败。史官们毫不留情地评价当时的社会状况,“人滞于官,官槽空虚”,即人才的选拔和任命制度几乎完全瘫痪,能干的官员无法晋升,既无能力的官员也得以继续任职,导致整个政权陷入瘫痪。到了万历四十七年(1586年),中央九部中,除了户部和通政司有部长外,刑部和工部居然由其他部门代理,礼部、吏部和兵部不仅空无一人,甚至连公章都不见了,荒唐至极。

李廷机出生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晋江新门外浮桥人。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全国大考时,他便脱颖而出,尽管凭借才华完全有资格考取状元,但因宰相申时行偏袒太医院的朱国祚,李廷机屈居榜眼。这让李廷机心生郁结,但他很快调整心态,未让此事过多影响自己的情绪。然而,这次不公平的待遇让他深刻痛恨官场的腐败与不公。

在南京任职期间,李廷机大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他鼓励百姓经商,并严厉打击乱收费的现象,令当地经济在他任职后迅速恢复活力,焕发新生。同时,他在浙江会考期间,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严格整顿,严禁作弊,凡一经发现,绝不宽恕。政绩出色的他很快被提拔至中央,任礼部工作。担任礼部职务时,他关心下属福利,不仅为官员争取到足够的物质条件,还将省下的经费用于为没有房子的官员购置住房,保障官员们的生活。

李廷机非常关心京城的公共设施修缮。无论是公署破损需要财政拨款,还是考场年久失修,他都不遗余力地向财政申请修复资金,就连庙宇的修缮也不放过。他不仅是个清廉的官员,还是个心地仁慈的人。身世清贫的他,经常看见贫苦百姓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地施予援手。街头的乞丐看到他,常常围上来向他讨钱,他也不吝啬,慷慨解囊。为了帮助他人,他家门口常常聚集着一大群乞讨者。

李廷机的清廉与乐善好施,甚至传到了明神宗的耳中,令这位皇帝深受感动,决定提拔他为宰相,入职内阁。刚进入中央九部,李廷机便发现,整个内阁官员数量少得可怜,只有31人,而其中24个职位空缺,意味着每个官员几乎都在身兼数职,工作量巨大。然而,更令李廷机气愤的是,明神宗的懒政导致无数奏折堆积如山,却从不批阅。没有皇帝的批准,许多重要的决策和工作无法展开,进度一再拖延。

更为糟糕的是,东林党与其他派系频繁挑剔李廷机的过错,故意刁难他,不断将问题归咎于他,甚至企图推举其他人担任宰相。李廷机看到如此混乱的局面,内心感到极度沮丧,最终决定辞职回乡。他为了表明决心,竟然将家人送回老家,将自己的房子捐给了穷人,自己则暂时住进了破庙。

他原本认为,自己递交几封辞呈,皇帝必定会批准。但没想到他低估了明神宗的懒散,五封辞呈递交过去,仍旧没有任何反应。于是,他又接着递交了五封,依然毫无回应。李廷机的坚持让他变得更加愤怒,于是他继续递交辞呈,总共递交了123封,但依然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在这期间,他甚至被当地人戏称为“庙祝阁老”。

最终,李廷机彻底崩溃,决定不再等待皇帝的批准,直接冒险离开了朝廷,虽然这种行为可能会被视为抗旨不尊,但皇帝也懒得追究,李廷机的“辞职”就此得以实现。回到家乡的李廷机,过了四年贫困潦倒的生活,最终因病去世。令人意外的是,明神宗破天荒地做了一件皇帝应尽的责任,给予李廷机少保头衔,并追赠谥号“文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这条荔枝道,承载了多少送往长安... 又到荔枝飘香时。得益于现代冷链物流技术,千里之外的枝头鲜味隔日可达。回望古代,荔枝的运输堪称一场与时...
原创 隋... 杨侗(604年-619年),皇泰主,字仁谨。杨侗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元德太子杨昭之子,隋朝末代皇帝之...
原创 公... 时间,究竟都去哪了?常常我们会抱怨时间飞逝,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却仿佛什么也没留下,只是匆匆而过。每当...
原创 最...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一位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是汉武帝的嫡长子,足足担任了30年的太子。他的一生...
原创 3...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凭借其卓越的才华与深远的眼光,他在民国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
原创 他... 1978年,宋任穷的调任令他感到意外,他从七机部被调至中组部担任部长,而他对此心中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原创 洪... 洪武时期,高丽是如何摆脱元朝的控制,同时又试图避免明朝的过度牵制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
原创 秦...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国的统治手段实际上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这两...
东周时期贵族饮食考古发现:女性... 中新网北京7月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考古研究领域,古人的饮食方式、习惯及其变迁,广受学界与公众关...
原创 王... 在三国时期,孙吴的存在感相对较弱,尽管其统治在江东稳定了多年,但与蜀汉和魏国相比,其历史的参与度和影...
【抗战胜利80周年】追忆台湾“... 近日,在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荣誉会长萧开平带领下,中新社记者走访位于台湾屏东佳冬乡的萧家古厝,探访...
原创 为... 丁宝桢是清朝晚期赫赫有名的廉洁官员,被誉为清官典范之一。作为晚清少数几位秉持正直操守的官员之一,丁宝...
原创 毛...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提到毛主席的晚年,不禁让人心生惋惜与沉痛的感慨。那时,他的人际关系...
原创 从... 刘邦年轻时,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逛,完全不在乎家里一切。父亲刘太公看到儿子这样日复一日的混日子,内心...
红色故事绘丨《彭湃》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原创 神... 1986 年盛夏,四川广汉鸭子河畔的考古现场被一场暴雨笼罩。当考古队员掀开层层夯土,两座堆满青铜器的...
原创 他... 朝鲜战争爆发71周年之际,电影《长津湖》上映,生动再现了志愿军在激烈战斗中的坚强意志。影片展现了志愿...
原创 从... 在三国历史中,蜀汉的五位名将中,除了马超的死亡年岁被《三国志》明确提到,其他几位名将的出生年份和去世...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彭湃》 红色故事绘—每日荐读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
原创 张... 若张作霖未死,东北军能否抵抗九一八?——如果少帅接手后的正确应对策略 近年来,我偶然间翻阅了几本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