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曾经的抗战英雄王近山已经临终,但在他临终的时刻,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时常口中喃喃自语:“敌人上来了,快给我挡住。”每当儿子王少峰和王岩看到父亲精神恍惚,激动喊叫时,他们都会走上前安抚道:“爸,您别担心,李德生叔叔上去了。”每当听到这句话,王近山总是会平静下来,嘴里轻声说道:“李德生上去了,我就放心了。”
大概,王近山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火热的抗美援朝战场,他与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们重新汇聚在一起,誓死捍卫祖国的疆土。事实上,这一幕很可能就是他最后的回忆,那个时代的岁月,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1951年3月16日,志愿军第三兵团在北京成立,陈赓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王近山担任副司令员。然而,由于陈赓因病未能及时到岗,加之后来他又兼任了第二副司令员,第三兵团的实际指挥重担便落在了王近山的肩上,直到1953年4月18日,许世友接替担任兵团司令员,王近山才被调回国内。
这段时间内,第三兵团打了几场非常著名的战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上甘岭战役。时至今日,上甘岭战役依旧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即使是亲身经历过战斗的王近山,也难以将那场战斗的惨烈程度完全传达给我们。
他曾提到,自己回国后看电影《上甘岭》时,这位经历过无数战斗的老将军在电影的情节进展到一半时竟泪流满面,难以忍受接下来的画面。他离开影院时语带哽咽,对身边人说道:“电影里展现的惨烈场面,其实连我们战场上的1%都不及。”
然而,美军对上甘岭的攻击计划却从未将这一战役看作大规模的战斗。1952年10月,在志愿军逐渐掌握前线主动权的情况下,美军决定发起名为“摊牌行动”的战略,计划对金化以北的上甘岭及周边地区发起攻击。尽管美军并未准备出动大量兵力,但他们却调动了16个炮兵营、280门大炮和200多架次战斗机和轰炸机来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志愿军负责防守的关键阵地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其中597.9高地由志愿军第一三五团的九连和八连组成的一个排防守,而537.7高地则由一连负责防守。随着战斗的打响,双方迅速陷入了激烈的对抗中。志愿军战士们躲入坑道,但即使是如此保护,依然能感受到炮火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由于电话线被炸断,距离并不遥远的15军军部只能知道自己的阵地被攻击,但无法掌握具体战况。直到通信员牛保才冒着炮火,用身体接通了电话线,才为前方部队与指挥部争取了宝贵的三分钟通话时间。
1952年10月18日,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集中两个团的兵力再次发起攻势。在连续作战和重大伤亡的情况下,志愿军不得不退守坑道。这是开战以来第一次,表面阵地全面失守。15军45师的损失惨重,时任军长秦基伟打电话向王近山报告:“王司令,战斗太艰苦了,伤亡太大……”王近山没有等待秦基伟说完,就严肃地指示道:“秦基伟,你听着,今晚不把上甘岭那两个山头给我夺回来,你就回家放羊去!”
10月20日晚上,军参谋长张蕴玉冒着炮火前往前线,才得知15军45师的伤亡已经超过3500人。此时,前线的战士们依然誓言不屈,张蕴玉眼中不禁泛起泪光,他迅速做出调整命令,决定以坑道作战和小分队反击为主,消耗敌人的兵力,为主力反击争取时间。
王近山深知战况惨烈,他判断上甘岭战役的规模只会越来越大,于是立即命令李德生率领十二军的31师和34师准备支援上甘岭。李德生接到命令后,迅速开始调动部队。与此同时,31师和34师已经接到命令,分别前往上甘岭前线,接替45师的防守任务。
李德生在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地赶往兵团司令部。此时,31师正在向谷山地区转移,但他依然随即安排了31师全体人员转向上甘岭,并迅速投入战斗。与此同时,第三兵团也已经预见到战斗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决定组建前线指挥部,由李德生领导,统一指挥12军和15军的作战行动。
进入11月,李德生的指挥开始显现成效。12军的31师和34师在接替15军45师防守阵地后,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11月4日,兵团决定重新调整战局,成立了五圣山指挥所,李德生带领他的部队前往前线指挥。战斗愈加激烈,敌人的炮火持续不断,李德生的吉普车在前进过程中险些进入敌军的火力封锁区,但他始终未曾退缩。
李德生在前线亲自指挥,成功改变了战局。为了确保弹药的供应,他采取了分段运输的策略,通过挖掘猫耳洞等方法,将弹药及时补给到前线。为了保证战士们的粮食供应,他命令在741高地开设了供应站,全天蒸馒头和包子,确保前线部队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也能得到基本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