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蜀汉的五位名将中,除了马超的死亡年岁被《三国志》明确提到,其他几位名将的出生年份和去世年龄均无确切记载。唯一的例外是马超,他在《三国志》中被提及:“章武二年卒,时年四十七。”这意味着马超在47岁时去世。马超去世时,已经被刘备任命为骠骑将军并封为凉州牧、斄乡侯,按照当时的惯例,应该用“薨”来描述他去世,而不是“卒”。然而,陈寿在记载时并未承认马超的侯爵身份,而是将其视为士大夫,陈寿的这一立场,并非出于对马超的敌意,而是因为他曾在蜀汉投降魏国,后来又在晋朝任职,背叛了原先的阵营。因此,陈寿对其他人物的去世称呼也较为随意,例如,刘备去世时,他称其为“先主殂”,而不是“先帝”,这种处理方式与当时的“崩”字用法相比显得有些不规范。而曹操的去世,则使用了“崩”字,但称其为“魏王”,这显然有些前后不一致。显然,陈寿的态度复杂。
虽然刘备的“先主”之称是否始于陈寿尚有争议,但我们不妨再探讨一下马超为何在47岁就去世。历史上的五虎大将,除了马超,其他人的生死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因此我们不妨从史料中探寻答案。
在史实中,马超的死因并不像小说所描绘的那样,是因为他与许褚、张飞等人进行的长时间对抗导致的体力透支,或是过度的大战给身体带来的伤害。事实上,史实记载并没有支持这一点。小说中的马超,确实有一些惊天动地的单挑记录:他曾在潼关渭水与许褚大战二百三十回合,在葭萌关与张飞进行了长达二百二十回合的激烈对决。然而,这些大战并非马超早死的直接原因,而是他的身体因战斗过于疲劳、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
《三国演义》中的马超,确实给了他过多的战斗荣耀,演绎了一些令人过目不忘的战斗场景。但是这些仅仅是小说情节,并不完全符合史实。马超在历史中的去世,并非由这些单打独斗造成,而是与其心力的消耗、长期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密切相关。马超的死因实际上更为复杂。历史上,《三国志》记载了马超一度陷入孤独和困境,他在将彭羕告发后,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朋友,生活变得孤立无援,心情也因此变得愈发抑郁。
而马超临终的遗表,极其感人,他对于家族的惨败、父亲马腾的死、以及自己亲手断送的未来,深感内疚。他在表中写道,“余无复言”,意思是他在临终时再无他话。历史上的马超,可能真正死于内心的折磨——长期的精神压抑和孤立,使得他心力交瘁,最终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三国演义》通过刻画马超与张飞、许褚等将领的对抗,塑造了他勇猛的形象,但这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出入。马超的死因并非因战斗中伤,而是精神上的崩溃。长期的自责、对父亲马腾死后的内疚,以及无法改变的家族命运,使得他在心情上受到极大的折磨,最终患上了内伤。
从史料中的记载来看,马超确实因为长期的情绪压抑和精神负担而去世。尤其是在家族遭遇毁灭性打击后,马超感到极大的内疚和痛苦。他对自己过往的选择感到深深的悔恼,最终身体和精神双重崩溃,加速了他的死亡。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超早逝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因为与许褚或张飞的对抗,而是长期的内心挣扎和精神痛苦。马超的死亡,是他自己心灵上的一种“自杀”,因为无法承受过去所做的决定和对家族的毁灭性影响。而马超临终时所写的遗表,显示出他对整个局势的无力感和对自己命运的悔恼,揭示了他死亡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
总之,马超的死因并非小说中的武力过度或对抗太多,而是他在内心的折磨中走向了尽头。他的心力和精神压力,最终超出了任何生理上的承受范围,使得他在短短四十七岁时便含恨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