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邓小平同志接受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采访,这位以尖锐、直言不讳的风格著称的“世界第一女记者”在众人注视下,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问题:“我注意到天安门上依旧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你们打算什么时候取下来?”她的提问角度极其刁钻,似乎是精心设计的陷阱,等待邓小平同志的回答。然而,邓公保持了冷静与从容,几乎没有一丝犹豫便坚定地回答道:“我们会永远保留毛主席的画像。”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毛主席崇高地位的尊重,也显示出中国坚持历史、敬仰先贤的决心。
作为中国的象征,天安门是亿万中国人心中的圣地,而毛主席画像的悬挂,则代表了这份对领袖的崇敬和怀念。毛主席的画像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呈现,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替,每一次变更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1950年版的第四版画像,曾因细节问题遭遇群众的强烈抵制,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争议。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更?不同版本的画像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法拉奇在1980年受邀访华时,中国已经步入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期,经济腾飞、社会繁荣,邓小平及其领导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当她游览天安门时,久久凝视着毛主席的画像,心中不免生疑:为什么天安门悬挂的是毛主席的画像,而非邓小平的?毕竟在世界许多国家,现任领导人通常会被放在显眼位置供民众仰望。
法拉奇的疑问其实并非毫无根据。在许多国家,确实会展现现任领导人的形象供民众瞻仰。事实上,天安门城楼悬挂毛主席画像之前,曾经也悬挂过许多其他人物的画像。最早的画像是袁世凯的,这发生在1912年民国初建时。直至1928年,张作霖撤离北京后,城楼才更换为孙中山的画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天安门上挂的画像大多是蒋介石的头像,直到1949年毛主席的形象才首次出现在城楼上。1949年1月,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毛主席的画像首次挂上天安门。这一幕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
解放军接管北平后,天安门城楼上挂起了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革命领袖的画像也一同悬挂,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新中国的诞生。这不仅仅是对毛主席的敬仰,更是对革命领袖们为中国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作贡献的肯定。
其中,毛主席画像的创作经历了不少艰难的历程。1949年6月,毛主席的开国大典巨幅画像开始筹备。由于缺乏合适的照片,毛主席亲自协助完成了拍照工作。拍摄的过程并不顺利,毛主席感觉照片过于严肃,不够亲切。最终,周恩来决定选用一张1945年毛主席与朱瑞同志交谈时的合影,这张照片展示了毛主席的和蔼与亲民形象。
但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照片难以放大至所需尺寸,最终由油画大家周令钊完成了画像的创作。周令钊和他的妻子陈若菊为了完成这幅作品,日夜奋战,不仅加班加点,还带着干粮在天安门城楼下工作。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这幅毛主席的画像终于顺利完成。尽管如此,在画像即将完成时,聂荣臻提出了修改意见,认为毛主席的领口不够整齐。于是,周令钊紧急对画像进行了调整,确保其符合开国大典的庄重气氛。
9月30日晚,画像终于成功挂上了天安门。第二天,开国大典上,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和现场的毛主席神采奕奕的身影相呼应,震撼人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毛主席的画像也经历了几次调整和更换。最初,由周令钊创作的画作展示了毛主席的威严,但很快有群众提出,认为主席的画像应该更具亲和力,而非展示战争时期的形象。
此后,辛莽为毛主席创作的新画像更注重展示毛主席的爱民形象,但这幅画也因其侧头的姿势和偏听偏信的感觉被质疑。辛莽于是再次调整自己的画作,最终完成了一幅更加亲和且贴近人民的作品。这幅画像最终获得了广泛好评,并在天安门长时间展出。
到了1963年,毛主席画像因为长期曝晒而逐渐褪色,党中央决定重新绘制,并由画家王国栋负责。王国栋考虑到日晒雨淋的问题,对画像进行了特别处理,确保它的色彩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过多次修复,王国栋的画像最终成为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永久图像,直至1976年毛主席逝世。
从1949年开国大典开始,毛主席的画像便成为了天安门的象征。经历了多次更替与修正,毛主席的画像不仅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壮大。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迅速推进,而毛主席的画像依然高悬在天安门,提醒着每一位中国人:毛主席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
当法拉奇提出问题时,邓小平从容回答:“毛主席在人民心中是永恒的,我们悬挂他的画像,是希望时刻感受到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和力量。”这份力量,随着毛主席的画像,永远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