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下面是文章的改写版本:
---
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你一起品味历史、感受思辨。
第一次汴京保卫战中,金军未能攻入汴京,北宋因此获得了胜利。这一战,北宋的确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但我们不应对北宋抱有过高的期望。金军之所以未能攻占汴京,根源在于几个方面,首先是金军的战略上的轻敌。北宋的国力远超契丹的大辽,因此金军认为只凭两路十万大军就能够轻松击败北宋,虽然这种想法并非毫无可能,但实际上成功的几率极低。
其次是西路军的困境。粘罕率领的西路军未能突破太原,停滞在山西高地,未能按计划与东路军会师汴京,错失了与东路军协同作战的最佳时机。最后,东路军的攻击力度不够。斡离不虽然对北宋抱有一定的好感,但他无心与北宋为敌,这使得金军东路军的进攻显得相对宽松,缺乏必胜的决心。
然而,女真的原因虽然可以被忽略,北宋方面的应对则至关重要。即便斡离不不再对北宋心存好感,他也应趁机趁势进行掠夺,而非在城外进行威胁和敲诈。因此,北宋的应对才是决定这场保卫战成败的关键。
北宋最终取得胜利,首先在战略战术上没有太多巧妙之处,北宋的顶层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反应。女真兵临城下,北宋必然要设法防守,必须阻挡城门,必须请求援军增援,这样的反应虽并非精心策划,但在当时来说却是唯一可行的战略。因此,坚守城门,组织勤王援军成了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
其次,北宋庙堂虽然屡遭诟病,但其官僚机器在某些时刻表现出的应急能力却不可小觑。虽然北宋政府的行政效率一直被认为低下,只有在搜刮民间财富时才能显得高效,但这种效率在关键时刻反而成为其力量的一部分。尤其是,宋朝即便处于危机之中,仍能组织起数十万勤王军和大量战争资源,这在其他朝代,如汉唐明清,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最后,北宋的经济实力虽然未必能够与金军抗衡,但却具备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从财政到人口、从物资到土地,北宋都拥有其他势力难以比拟的优势。若金军能够得到足够的犒军费,或许能够消退,但北宋并未充分利用这一点。
然而,最根本的原因,依然是李纲的努力。正是李纲毫不妥协地直谏,才使得宋钦宗没有做出逃亡的决策。如果没有李纲的坚持,北宋朝廷可能会像唐朝的安史之乱那样快速崩溃。
李纲的表现堪称卓越,他不仅准确判断了局势,设法组织了汴京的防守,甚至在短兵相接的时刻也展现了相当专业的指挥能力。唯一的不足是他未能封死汴京城的四面城门,使得金军在一度环绕城外时还未完全被切断。而他在怀州准备战车的计划也未能顺利进行,因为战车的效果未必能够抵抗女真骑兵的冲击。尽管如此,李纲作为一名文官能够做出如此有效的组织安排,依然令人称赞。
这便是第一次汴京保卫战胜利的关键,李纲的作用无可替代。若没有李纲的坚持和组织,北宋很可能无法迎来这一胜利。
然而,第二次汴京保卫战则显得截然不同,历史的结局虽然已经众所周知,但过程中的种种失误,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这一切的根源,正是官僚主义的泛滥。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24日,金军东路军到达汴京,传闻称金军已经渡过黄河,然而北宋的决策层直到11月19日才确认消息,并且直到消息确凿后才决定行动。这时,北宋的应对却极为迟缓,无法迅速聚集兵力守城,甚至城外的刘家寺还停着为秋季阅兵准备的大炮。最紧急的任务应该是将大炮运进城内,以便防守,但官僚机器开始了推诿扯皮的模式。
这一连串的推诿行为,让一场本可以为北宋转危为安的局面变得复杂无比。兵部、枢密院、军器监等各方机构之间相互推诿,导致本应迅速完成的任务变成了死循环,直到金军即将攻城时,北宋的五百多门大炮终于成为金军的攻城武器,助力了金军的胜利。
而更为致命的是,李纲因未能及时支援太原而被免职。北宋错失了李纲这个极为重要的战术人物,随之派出了种师道,试图在更为复杂的战局中扭转乾坤。然而,种师道所提出的两项建议——将朝廷迁往关中和请求南道与陕西的勤王援军——均未能及时实施。最终,北宋庙堂无所作为,种师道因受到排挤而被召回,病重去世。
北宋的决策层在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有效的指挥能力。即便在主和派的要求下,北宋还未能有效地调动勤王军,反而自己拦截了正在赶来的援军。金军进逼汴京时,北宋的庙堂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来保护皇帝与国土。
最终,第二次汴京保卫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正是长期以来官僚主义和腐败的积重难返。在这一过程中,庙堂的低效与愚昧,让所有军事资源无法得到有效调动,北宋的灭亡也就成了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