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实质:起于西汉的经学被系统性混入伪学、伪史
迪丽瓦拉
2025-09-19 12:04:51
0

今古文之争的根本问题,起源于两汉时期,特别是西汉的经学发展。西汉时期的经学,事实上就存在着内在的系统性矛盾,这种矛盾的本质一直未能被充分揭示出来。尽管这种矛盾的根源早已埋下,但直到清朝,专注于考据学的清儒才将这些矛盾暴露出来。而第一个对这种矛盾进行系统性总结的人,是晚清学者廖平。廖平试图解析这些矛盾的根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不仅未能有效解释这些矛盾,还因其过于急于揭露,反而在学界引起了混乱,给经学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成为了经学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廖平最早用今文与古文的对立来归纳这一矛盾,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阴谋论的解读——即王莽篡位时,为了寻求政治合法性,指使刘歆伪造了古文五经。基于这一假设,廖平写了一本小书《今古学考》,并将其交给康有为传阅。然而,康有为却暗中将其内容扩写成《新学伪经考》,并于1891年出版。三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惨败的消息与康有为的五经伪造理论相互呼应,使得中国传统的学术信仰和对五经的信心瞬间崩塌。

这一事件还导致了廖平与康有为之间的学术争执。康有为因将廖平的文章扩写而广为人知,成为学术界的风头人物,这让廖平非常不满,指责康有为盗用了他的观点,并且在学术上“抄袭”。然而,康有为的脸皮非常厚,尽管涉及了对廖平作品的借鉴,却始终对此闭口不提。

接着,廖平的学生蒙文通继续沿着导师的思路,深入探讨经学中的矛盾源头。他提出了中国文化三系说,认为文化矛盾的根源在于中国文化本身有三个不同的文化体系,这些体系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知。尽管蒙文通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开创了新的视角,但他的三系划分仍然显得有些简单和机械。他的观点在《古史甄微》一书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蒙文通的创见在于,他将经学中的矛盾转化为一个文化冲突的问题。通过用文化的差异来解释经学中的矛盾,实际上突破了传统的解读框架。虽然蒙文通的三系说略显粗糙,他将中国文明视为由三个文化集团融合而成,分别是东方的儒家文化、北方的法家文化以及南方的道家文化,但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仍然很有价值。而他提出的“多元文化融合”理念,后来得到了考古学的某些发现的支持,并成为了现代考古学中的经典论点。现代考古学的普遍看法是,中国文明确实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蒙文通的工作不仅促进了传统经学与现代考古学的对接,还让今古文之争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揭示了经学与考古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今古文的问题不仅仅是经学内部的争论,更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总体而言,今古文之争的实质,源于两汉时期经学中存在的系统性矛盾。尽管现代考古学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突破,但这一矛盾的根源至今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复兴中国文化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重视经学的复兴,而这必须建立在找到并解析系统性矛盾的基础上,并厘清哪些矛盾是源自伪学,哪些则是基于真实的学术根基。

严格来说,今古文之争在清朝考据学之前,甚至在晚清廖平之前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在廖平之前,学界尚未意识到经学内部存在这样深刻的系统性矛盾。

西汉时期的经学矛盾,主要体现在“师法”和“家法”的争论上。所谓师法,指的是知识的传承形式。在西汉初期,五经尚未真正成为成书的经典,许多内容仍是口耳相传,尤其是经典的传承部分,也有很多经文是通过口口相传来流传下来的。师法的核心就在于通过传承链条来验证知识的权威性,传承越长,知识就被认为越有历史、越权威。相反,若知识没有明确的传承背景,就被认为是来路不明,不可信。

至于西汉时期五经未能成书的原因,传统的解释通常归结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五经未成书的根本原因并非源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是五经当时尚未完成充分的文字化工作,很多内容依旧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这与汉字的成熟度有关。如前文所述,汉字的发展历史在这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五经的文字化工作,实际上是在西汉时期逐步完成的,尤其在西汉末期,五经的文字化工作得到了充分的推动,书籍的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朝廷因此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馆,并委派官员管理和整理书籍,最著名的便是刘向与刘歆父子。

随着书籍积累的增加,判断知识是否权威的标准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转向依靠文献证据的考据学。考据学的出现,正是两汉时期的产物,尤其是刘歆的贡献不可忽视。由于师法和家法的不同,同一学派的弟子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导致了同一经文的解释产生矛盾,甚至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制度的认知也出现分歧。

东汉时期,试图解决经学矛盾的问题。虽然当时的学者并未认为是“系统性矛盾”,他们更多的是将这种矛盾归结为不同师法和家法的结果。东汉的学者并未真正根治这些矛盾,而是通过折中与调和的方式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掩盖了深层的矛盾。郑玄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对经学的统一,类似于蒋介石统一各路军阀的方式,表面上的统一并未消除各大派系和矛盾的深层次存在。到了魏晋和唐代,佛教的传入使得儒家经学的地位逐渐下降,唐代的儒学实际是延续了东汉时期的学术传统,没人再关注其深层的矛盾。

宋明时期,理学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经学的地位则下滑。此时的重点是排斥佛教和道教,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经学的深层矛盾再也没有受到关注。直到清朝,情况发生了变化。为反对宋明理学的空洞性,清儒决心重建经学,并回归孔孟的原意。他们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学,而考据学的基础则是依赖大量文献的存在。中国的文献,特别是五经的文献,真正的成型是发生在两汉时期,因此清朝考据学的重心便集中在两汉。

清朝的考据学,也正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发现了五经中的系统性矛盾。更准确地说,清儒的考据揭示了东汉学者们企图通过折中来掩盖的问题。这一发现,使得今古文问题成为了经学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

晚清的廖平是第一个系统性总结这一矛盾并试图解释的人,尤其是在今古文问题的解读上,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深刻反思。而经学中的系统性矛盾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除了中西文化冲突的影响外,西方思想的输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学研究,今古文之争及其相关的文化冲突,逐渐被视为中国古代经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解放军报再发钧声:所谓“存亡危... ——揭批高市早苗涉台露骨挑衅言论 这是所有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伤痛—— 1931年,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海昏侯《诗经》简为什么重要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南昌海昏侯遗址公园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海昏侯《诗经》简目录...
原创 朱...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皇帝之一,凭借自己从贫苦的小子一步步崛起,建立了强大的政权。试想一下,人生...
原创 汉... 前言 在汉末的乱世,刘表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迅速崭露头角,被誉为最强空降兵。他凭借...
原创 曹...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历史人物,凭借自己的智勇,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的英雄之一。他经过一...
原创 老... 一组三十年代老北京百姓的吃相照片,拍摄者是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照片抓拍了当时北京的百姓生活景象和...
原创 皇... 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梦想成为皇帝,但真正能够成功并且留名青史的人却非常少。毕竟,想要获得天下并成为皇帝...
原创 1... 1936年,蒋介石依然坚持进行内战,并无视民众的强烈反对,依旧决定抵抗共产党并抗击日本。正是在这样的...
原创 清...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北京城的严寒尚未褪去,一场席卷朝堂的政治风暴已悄然酝酿。时年五十一岁...
原创 北... 杨家将的故事从小便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北宋时期,这个家族因众多身经百战的英雄人物而闻名。杨家将的成员大...
原创 亮... 如果从《亮剑》电视剧中挑选出八路军、晋绥军和日军的战神,那么李云龙、楚云飞和山本一木无疑是最具代表性...
原创 七... 七七事变85周年纪念 今天是七七事变爆发85周年的日子。这一历史事件对每个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过...
原创 楼... 在唐朝时期,有一个叫做楼兰的城市,它位于西域的边疆,是一座孤立的城市。这座城市四周被高大的沙丘和漫天...
原创 大... 在一片废墟中,大清帝国正在走向灭亡。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刻,一位幸运生还的太医,肩负着重重秘密,站在历...
原创 白... 白崇禧和黄绍竑,谁才是桂系的二号人物?谁又是最早加入李宗仁阵营的呢?有些人认为,黄绍竑是带着自己的人...
原创 2... 2000年10月19日,恰逢西藏昌都解放50周年的纪念日。此次庆典特邀了多位曾参与昌都战役的重要人物...
原创 张... 张飞被称为三国时期的平头哥,几乎没有谁敢惹他,一旦有人挑战他,张飞便会直接出手,不留余地。即使是强如...
原创 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民起义常常成为推动历史变化的重要力量。而打响第一枪的,就是程胜和吴广。站在今天的...
原创 见... 韩国那边出了个事。他们改了个顺序。 以前他们念叨国家,是“韩日中”。现在,他们自己定了,以后得叫“韩...
原创 大... 紫禁城一直是权力斗争和宫廷秘密的中心。1908年一个寒冷的早晨,紫禁城的气氛比平时更加沉重压抑。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