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实质:起于西汉的经学被系统性混入伪学、伪史
迪丽瓦拉
2025-09-19 12:04:51
0

今古文之争的根本问题,起源于两汉时期,特别是西汉的经学发展。西汉时期的经学,事实上就存在着内在的系统性矛盾,这种矛盾的本质一直未能被充分揭示出来。尽管这种矛盾的根源早已埋下,但直到清朝,专注于考据学的清儒才将这些矛盾暴露出来。而第一个对这种矛盾进行系统性总结的人,是晚清学者廖平。廖平试图解析这些矛盾的根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不仅未能有效解释这些矛盾,还因其过于急于揭露,反而在学界引起了混乱,给经学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成为了经学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廖平最早用今文与古文的对立来归纳这一矛盾,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阴谋论的解读——即王莽篡位时,为了寻求政治合法性,指使刘歆伪造了古文五经。基于这一假设,廖平写了一本小书《今古学考》,并将其交给康有为传阅。然而,康有为却暗中将其内容扩写成《新学伪经考》,并于1891年出版。三年后,甲午战争爆发,惨败的消息与康有为的五经伪造理论相互呼应,使得中国传统的学术信仰和对五经的信心瞬间崩塌。

这一事件还导致了廖平与康有为之间的学术争执。康有为因将廖平的文章扩写而广为人知,成为学术界的风头人物,这让廖平非常不满,指责康有为盗用了他的观点,并且在学术上“抄袭”。然而,康有为的脸皮非常厚,尽管涉及了对廖平作品的借鉴,却始终对此闭口不提。

接着,廖平的学生蒙文通继续沿着导师的思路,深入探讨经学中的矛盾源头。他提出了中国文化三系说,认为文化矛盾的根源在于中国文化本身有三个不同的文化体系,这些体系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知。尽管蒙文通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开创了新的视角,但他的三系划分仍然显得有些简单和机械。他的观点在《古史甄微》一书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蒙文通的创见在于,他将经学中的矛盾转化为一个文化冲突的问题。通过用文化的差异来解释经学中的矛盾,实际上突破了传统的解读框架。虽然蒙文通的三系说略显粗糙,他将中国文明视为由三个文化集团融合而成,分别是东方的儒家文化、北方的法家文化以及南方的道家文化,但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仍然很有价值。而他提出的“多元文化融合”理念,后来得到了考古学的某些发现的支持,并成为了现代考古学中的经典论点。现代考古学的普遍看法是,中国文明确实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蒙文通的工作不仅促进了传统经学与现代考古学的对接,还让今古文之争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揭示了经学与考古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今古文的问题不仅仅是经学内部的争论,更是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总体而言,今古文之争的实质,源于两汉时期经学中存在的系统性矛盾。尽管现代考古学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突破,但这一矛盾的根源至今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复兴中国文化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重视经学的复兴,而这必须建立在找到并解析系统性矛盾的基础上,并厘清哪些矛盾是源自伪学,哪些则是基于真实的学术根基。

严格来说,今古文之争在清朝考据学之前,甚至在晚清廖平之前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在廖平之前,学界尚未意识到经学内部存在这样深刻的系统性矛盾。

西汉时期的经学矛盾,主要体现在“师法”和“家法”的争论上。所谓师法,指的是知识的传承形式。在西汉初期,五经尚未真正成为成书的经典,许多内容仍是口耳相传,尤其是经典的传承部分,也有很多经文是通过口口相传来流传下来的。师法的核心就在于通过传承链条来验证知识的权威性,传承越长,知识就被认为越有历史、越权威。相反,若知识没有明确的传承背景,就被认为是来路不明,不可信。

至于西汉时期五经未能成书的原因,传统的解释通常归结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然而,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五经未成书的根本原因并非源于秦始皇的焚书,而是五经当时尚未完成充分的文字化工作,很多内容依旧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这与汉字的成熟度有关。如前文所述,汉字的发展历史在这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五经的文字化工作,实际上是在西汉时期逐步完成的,尤其在西汉末期,五经的文字化工作得到了充分的推动,书籍的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朝廷因此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馆,并委派官员管理和整理书籍,最著名的便是刘向与刘歆父子。

随着书籍积累的增加,判断知识是否权威的标准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转向依靠文献证据的考据学。考据学的出现,正是两汉时期的产物,尤其是刘歆的贡献不可忽视。由于师法和家法的不同,同一学派的弟子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导致了同一经文的解释产生矛盾,甚至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制度的认知也出现分歧。

东汉时期,试图解决经学矛盾的问题。虽然当时的学者并未认为是“系统性矛盾”,他们更多的是将这种矛盾归结为不同师法和家法的结果。东汉的学者并未真正根治这些矛盾,而是通过折中与调和的方式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掩盖了深层的矛盾。郑玄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对经学的统一,类似于蒋介石统一各路军阀的方式,表面上的统一并未消除各大派系和矛盾的深层次存在。到了魏晋和唐代,佛教的传入使得儒家经学的地位逐渐下降,唐代的儒学实际是延续了东汉时期的学术传统,没人再关注其深层的矛盾。

宋明时期,理学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经学的地位则下滑。此时的重点是排斥佛教和道教,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经学的深层矛盾再也没有受到关注。直到清朝,情况发生了变化。为反对宋明理学的空洞性,清儒决心重建经学,并回归孔孟的原意。他们的研究方法是考据学,而考据学的基础则是依赖大量文献的存在。中国的文献,特别是五经的文献,真正的成型是发生在两汉时期,因此清朝考据学的重心便集中在两汉。

清朝的考据学,也正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文献资料,发现了五经中的系统性矛盾。更准确地说,清儒的考据揭示了东汉学者们企图通过折中来掩盖的问题。这一发现,使得今古文问题成为了经学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

晚清的廖平是第一个系统性总结这一矛盾并试图解释的人,尤其是在今古文问题的解读上,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深刻反思。而经学中的系统性矛盾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除了中西文化冲突的影响外,西方思想的输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考古学研究,今古文之争及其相关的文化冲突,逐渐被视为中国古代经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新... 1943年3月中旬,黄克诚,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长,正从电报中阅读着一则消息。当他逐渐读完后,脸色变得愈...
原创 李... 李牧,赵国的名将,战国时期赫赫有名。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指挥能力,被后人誉为“战国四大名将”...
原创 长... 1962年,中国做了一件当时全国人民都难以理解的决定——周恩来总理带领代表团在朝鲜首都平壤签署了《中...
原创 三... “三分天下魏蜀吴”,这句形象的描述,实际上掩盖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事实:在汉朝设立的十三个州里,曹魏王朝...
原创 唐... 唐朝数罪并罚制度的探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个时期,不仅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也在法律体系建...
原创 董...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寻找一位心灵相通的贤妻实属不易,而对于一国之君而言,这样的遇见更是可遇不可求。这或...
原创 1... 1962年,八大元帅齐聚广州,林总占据C位,这是最完整的元帅合影! 今天我们要分享一张经典的历史照...
原创 按... 军衔象征着军人的荣耀,它是根据职位、资历、才干与功勋等多个因素综合评定的。唐朝的历史长达二百九十多年...
原创 商... 在商朝灭亡之后,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姬旦,也就是周公,对商朝历代帝王进行了评价。他曾在《尚书·多士》中...
原创 清... 谈到清朝历史,八旗制度一直是一个充满话题性的话题,尤其是它在清朝政治、社会和军事结构中所占据的重要地...
2000余年前的西汉贵族如何养... 两千余年前西汉贵族如何养生? 不仅能针灸,还炮制出了熟地黄,也能喝上“五叶汤”,快来一起看看海昏侯刘...
原创 民... 关羽(?—220年),字云长,原名长生,出生在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他是东汉末年...
原创 官... 在北宋时期,台谏信息的处理方式可分为两个主要流程:一是通过通进机构的审查,二是皇帝直接的处理方式。台...
原创 庞... 关于庞统的研究,历来较少有深入、系统的解析。笔者此次尝试通过一个系列,全面而细致地剖析庞统的成长背景...
原创 唐...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在保持原意和总字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改写,并适当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 ...
原创 “... 自古以来,开国皇帝在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之后,往往对功臣采取防范措施,尤其是那些具有军事才能的武将,往往...
原创 诸...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司马懿则是魏国的大都督,二人一生互为对手。特别是在诸葛亮...
原创 苏... 历史开讲 有位名人曾言:“平凡的脚步,也能走出伟大的征程。” 钰姐深以为然。 在清史上,有一位女性...
原创 毛... 1951年,毛主席在听取济南市委书记谷牧的报告后,开始和他进行了一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毛主席广泛阅读...
转发:【家风家训】周恩来的家风 周恩来家风 周恩来从不浪费一钱一物,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他穿的是补丁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