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朝灭亡之后,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姬旦,也就是周公,对商朝历代帝王进行了评价。他曾在《尚书·多士》中提到:“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这段文字表达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深远的观点:自商汤开国到帝乙为止,商朝的历代君主都应该是明君,且非常重视祭祀。然而,这段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暗示着商朝的灭亡者——纣王帝辛,才是那个极为残暴、肆虐的罪魁祸首。纣王的残酷统治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覆灭,而周公的言论也为后人所接受,成为对纣王的普遍评价。
然而,时至今天,经过三千年后的考古学者的研究,我们发现,商朝的历代帝王并非如周公所言那般是贤君,反而其中的许多帝王竟然热衷于活人祭祀,甚至手上沾满了鲜血,祭祀的形式比人殉更为血腥和残忍。
商朝灭亡之后,关于其人祭文化的真相逐渐被掩盖,而直到三千年后的今天,考古学家才通过古代的尸骨和甲骨卜辞揭开了这一层历史的面纱。人祭,并非是许多人理解的“人殉”或陪葬那么简单。在古代的殉葬习俗中,常见的是妻妾、奴婢、亲臣和随侍等人的陪葬,这些人中有的是被杀害,有的是自愿自杀。然而,商朝的活人祭祀对象大多是战俘,这些俘虏被当作牲畜一样用来献祭,送给神灵。商朝的活人祭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手段残忍,堪称世界上最恐怖的宗教仪式之一。
根据考古发现,商朝的祭祀通常采用砍头的方式,祭祀对象会遭受极其残酷的折磨,例如砍去手指、脚趾,甚至腰斩和肢解等。在殷都的宫殿周围,经常会挖掘出专门的祭祀坑,这些坑内埋藏着的不仅仅是牲畜的尸体,甚至有大量被砍头的尸体。特别是在宫殿内部的祭祀区域,考古学家发现了超过100个祭祀坑,其中埋葬的人数超过600人,这些人大多是被斩首后放置的尸体。
商朝的王陵区以及王族贵族的墓地中,随处可见殉葬者的尸体,这些人不仅仅是陪葬者,很多时候他们的尸体在被抛入墓穴时,甚至被肢解。根据考古学家的统计,王级墓中的殉葬人数常常超过百人。有些墓穴由于容纳不下完整尸体,通常只埋藏人头,而这些人头被砍下之后,连皮带骨一起被埋葬。除了这些王级墓外,商王每年为了祭祀先祖,还需要大量活人进行献祭,因此在殷都的祭祀坑之外,考古学家发现了成千上万座祭祀坑。
在这些祭祀坑中,南北朝向的坑里埋葬着的是斩首的青年男性,而东西朝向的坑则多为女性和儿童,埋葬人数往往重叠,尸体叠加的层次厚达一米。更令人震惊的是,有一些活人被捆绑后活埋,尸体依旧保持着挣扎的姿势。更为残忍的是,有些活人甚至和猪狗一同被烹煮献祭。
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祭祀坑内,就有上千具人骨被发掘出来,而祭品中不仅包括猪、狗、牛、羊,甚至还包括一些大型动物如亚洲象、狐狸等。胡厚宣等历史学家根据商朝的甲骨卜辞统计出商朝历任帝王共献祭了13052人,而根据未记载的卜辞,估计总数应超过1.4万人,其中最为恶名昭彰的帝王当属武丁,他在位时献祭的数量接近一万,是所有商朝帝王中祭祀人数最多的。而纣王及帝乙时期,献祭人数则较少。
然而,周公在后来的历史编纂中对商朝这一残忍的历史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他认为商人和周人并无太大区别,人祭的行为并不存在,商朝的灭亡完全是因为纣王的荒诞无道。周公的这一解释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圆满”的历史结局,将商朝的恶行彻底掩盖了过去。
周公的这一历史修正并非无来由。周武王去世后,周公开始辅佐其侄子周成王。周公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废除商朝的人祭制度,摧毁殷都,并销毁与商朝相关的所有甲骨文献。在这一过程中,周公决定将商朝的遗民迁移到新的洛邑(今洛阳)。他不仅通过恩威并施的方法迫使这些遗民搬迁,还将这一切解释为“天命难违”。通过这种方式,周公有效地消除了商朝的影响力,为周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最终,周公通过各种手段彻底抹去商朝的文化和精神遗产,尽管周朝并没有完全摆脱人祭的传统,但这种祭祀行为在周朝逐渐消退,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在周公的治理下,周朝逐步走向了文明,这一变革在后世被赞扬为“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