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雍熙二年重阳节这天,宋太宗赵光义在宫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群臣一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酒过三巡,气氛渐浓,宋太宗突然开口问道:“朕为帝,比起唐太宗李世民如何?”群臣听后纷纷言辞恭维:“陛下乃尧舜之主,岂能与唐太宗相提并论!”此言一出,赵光义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然而,他很快注意到宰相李昉并未附和众人,反而显得有些冷静,这让赵光义心生不悦。于是,他面色稍沉地问李昉:“你是觉得朕不如李世民吗?”李昉并未立即回答,而是轻声吟诵起白居易的两句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赵光义听后愣住了,眼神渐渐凝重。他深思片刻,缓缓起身,向李昉拱手致谢道:“朕不及唐太宗也!”这两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德舞》。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唐朝的辉煌,也带有对李世民治下国运昌盛的深切怀念。
《七德舞》是唐代宫廷乐舞之一,每逢重要节日或宴会必奏。白居易在诗中通过对比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局势,表达了对唐太宗时期国家盛世的向往。诗中提到的“死囚四百来归狱”,实际上指的是一件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奇事——贞观六年,唐太宗决定放归近400名死囚回家过年,并与他们约定,年后自己自愿返回监狱。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死囚在约定的时间,竟然都如约返回,令人感叹唐太宗的仁德。
一、
白居易所提到的“死囚四百来归狱”,是指在贞观六年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当年冬季,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放归390名死刑犯,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每个囚犯在离开监狱时,都与唐太宗达成协议,承诺春节过后会自觉返回监狱接受法律的制裁。让人惊讶的是,当约定的日期到来时,这些死囚一一如期回到监狱,没有一人失约。
这一事件不仅在史书中有所记载,也成为了唐太宗治理国家的重要象征。《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料中都有相关描述。根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在贞观六年12月做出了这一决定:“纵死罪者归其家,约定明年秋末再返监狱。”而到了贞观七年,所有放回家的死囚都按约定回归,唐太宗最终赦免了他们的死罪,感动了整个国家。
这一决定的背景,源自李世民在收到大理寺卿关于死刑犯在监狱中极度痛苦的报告后,产生了对这些死囚的同情。据大理寺的监狱记录,这些囚犯每天因害怕死刑临近,夜不能寐,痛哭流涕。李世民对这一情形深感不解,决定亲自了解情况。他前往监狱与囚犯交谈,得知这些人并非害怕死,而是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深感悔恨,更多的是担心死后无法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子女。
在得知这些死囚的悔过之心后,李世民决定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回家过年,处理好遗留事务,并在约定时间返回监狱接受法律的惩罚。这一举动遭到了许多官员的强烈反对,尤其是负责司法的刑部和大理寺的官员,他们认为这是极其危险的决定,放走这些死囚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面对群臣的反对,李世民以“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的道理回应道:“我相信这些人能够守信,而不是像你们所担心的那样再次犯罪。”李世民坚持自己的决定,并亲自指派官员为这些死囚安排回家的路费。许多人都认为,这一决定必定会失败,认为那些死囚绝不会遵守诺言。然而,李世民的信任最终得到了回报。
当约定的时间到来时,官员们早早聚集在监狱门口,期待看到一场戏剧性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的担忧逐渐变为疑惑。但就在大家开始疑虑时,远处的街道上传来了嘈杂的脚步声,数百名死囚,随着无数百姓的簇拥,正步伐坚定地走向天牢,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进监狱,向官员们报上姓名,完全没有逃避的意思。
经过清点,所有390名死囚竟然一个不落地回到了监狱,现场的官员无不目瞪口呆。这一幕成为了历史上的奇观,也让李世民的仁德再次得到了全世界的见证。
看到这一切,李世民非常高兴,并决定赦免这些死囚的死罪,将他们全部释放回家。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让许多历史学家重新审视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这一事件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的政治考量。李世民在贞观四年取得对突厥的胜利,唐朝的国势一时如日中天,而他自己也被尊为“天可汗”。然而,李世民在面临重大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国家的安稳,也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改善自己在百姓中的形象。通过“纵囚”这一事件,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传递出宽容与仁爱的治国理念,同时也提醒官员们要更加谨慎地对待法律与刑罚。
此外,这一事件还催生了唐代“死刑复奏制度”的出台。李世民通过这次“纵囚”事件,不仅改善了司法公正,也让法律更加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后来的法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至此,李世民的仁慈和智慧不仅体现在治理国家的手段上,也深深影响了后世对他历史形象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