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故事家喻户晓,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宽容礼让,廉颇则知错能改、负荆请罪,二人因此成为千古美谈。正是在这位文臣与武将的共同努力下,赵国国力日益强盛,一度成为战国七雄中不可小觑的劲旅。然而,本应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赵国,却在盛极一时后迅速衰落。蔺相如最终病逝,廉颇则逃亡他乡,这两位英雄的结局鲜为人知,而其根源还得从长平之战谈起。
战国后期,赵国与秦国实力遥遥领先于中原其他五国。赵国凭借贤明君主赵惠文王的治理,汇聚了蔺相如、廉颇、毛遂、李牧、赵胜、庞媛等一批人才武将。与此同时,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实行法家严苛统治,扭转了昔日贫弱的局面,国力飞速增强。秦国志在横扫六合,统一中原,而实力不俗的赵国自然成为最大的阻碍和眼中钉。
但秦国深知硬碰硬非上策,遂采取远交近攻策略。首先针对实力较弱的魏、韩两国展开攻势,逐步形成包围态势,最后再对赵国发起全面围剿。赵国在国力衰退期间,屡遭秦国羞辱,秦王曾命令奏乐击缶羞辱赵国,还强迫其献出和氏璧等国宝。幸得蔺相如才智过人,屡次巧妙化解危机,保住赵国颜面。赵惠文王怒火中烧,已整装待发,只盼有正当理由复仇雪耻。
然而,两国的全面对决来得比秦国预期更早,结果更是令人震惊。长平之战成为青史留名的一场惨烈战役。赵国作为秦国统一霸业最大的拦路虎,也成了其他小国抵御秦军的核心力量。韩军兵少马弱,城池岌岌可危,韩国君主无奈之下将重要城池“赠予”赵国,这激怒秦国,秦王立刻命令名将白起亲率大军进攻赵国。
尽管赵国兵力不弱,约数十万,且拥有蔺相如、廉颇等名将,赵孝成王仍派出经验丰富、勇猛异常的廉颇为主帅迎敌。双方交战,廉颇稳扎稳打,使白起屡攻不下,战况一度陷入胶着。可赵孝成王心急如焚,认为既然廉颇能守,就能攻,急于反击秦军,甚至想直捣秦都以解国耻。
赵王的急躁被内应传递给秦军,白起借机在赵营散布谣言:“白起不惧廉颇,只怕赵奢之子赵括。”赵孝成王轻信谣言,违背蔺相如和廉颇的劝阻,废廉颇而任用赵括为主将。赵括自负轻狂,不顾实战经验,率45万大军大举进攻。白起伪装溃败,诱使赵括深陷埋伏,最终以绝对优势歼灭赵军,赵国惨遭重创。
长平惨败使赵国元气大伤,国力急转直下,从秦国的劲敌沦为羸弱小国。秦王乘胜追击,试图灭赵,但赵国大将廉颇、李牧坚守阵地,多次挫败秦军攻势。廉颇仍活跃于战场,而蔺相如却难以东山再起。年迈的蔺相如因未能阻止赵孝成王的错误决策,自责成疾,最终郁郁而终。正是蔺相如的离世,标志着赵国走向衰败的开始。
赵孝成王败后痛改前非,重新启用廉颇,才避免了亡国命运。若说赵孝成王尚继承了赵惠文王的半点贤明,那其继任者赵悼襄王则几乎未得任何明君血脉。赵悼襄王上台后,忌惮廉颇权势,怀疑其拥兵自重,便以年老为由召回廉颇,剥夺其兵权。
然而廉颇虽老,依旧英勇无比,是赵国最后的铜墙铁壁。即便廉颇竭力争取信任,也未能获得重用。耿直的他视此举为羞辱,遂连夜逃往魏国,欲效力魏王。魏王既忌惮又不信任廉颇,只让他居于一隅,未曾重用。
此时秦军频频进攻赵国,赵悼襄王在危急关头才想起廉颇,派使者赴魏接回这位老将。廉颇忠心耿耿,欣然回国应急。却因赵悼襄王身边权臣郭开畏惧其威望,暗中阻挠,谎称廉颇年迈无力,赵王信以为真,继续不启用廉颇。楚王闻讯后,急忙将廉颇迎至楚国,以图用兵。
廉颇虽多次表明忠心,但晚年无遇明君好友,未能建功立业,最终在楚国寿春含恨离世。昔日名将因种种机缘错失,竟背负“逃兵”骂名。临终前,廉颇仍感怀故土,言:“我思用赵人。”这份忠诚令人动容。蔺相如与廉颇两位千古名将,终因君主昏庸,难得善终,令人感慨万分。
历史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