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年正月,关东的诸侯集结兵力,展开了讨伐董卓的行动,总共有十一位州郡的领导者参与了其中。具体来说,这些参与者包括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以及河内太守王匡。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不同,这些诸侯中并不包括曹操、刘备和孙坚。
首先说说刘备。当时的刘备正处于投奔公孙瓒麾下的阶段,而公孙瓒本人也并未参与讨董行动,因此刘备自然也不可能参与其中,且无法作为诸侯身份登场。再来谈谈孙坚,虽然他确实参与了讨董,但当时他只是长沙太守,严格来说,他并未拥有足够的领地或地位,且他与袁术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因此,无论是在《后汉书》还是《三国志》中,孙坚都没有被归入讨董诸侯之列。
至于曹操,虽然他在历史上必然参与了讨董,并且是最早起兵的人之一,但当时曹操并没有官职,也没有一块自己的领地。因此,尽管他实力不容小觑,却无法被认作是“诸侯”,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组建起一支军队,与其他诸侯的正规军队不同,曹操的部队是他凭借家财招募而来。
除了曹操外,其他十一路诸侯中,身份和地位最高的无疑是袁术、韩馥与袁绍。袁术,作为袁家的嫡子与后将军,拥有极高的声望和权力,按理说是众多诸侯中的佼佼者,甚至连孙策都曾依附在他的门下。然而,尽管他的势力强大,但由于性格上过于强硬或者招人忌惮,反而并未被推选为联盟的盟主。相反,众诸侯推选了他所看不起的庶兄袁绍作为盟主。
再说冀州牧韩馥,他的官职是朝廷册封的州牧,理应是朝廷的正式权力代表,拥有一州的军政大权,按理说袁绍作为渤海太守,应该听命于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韩馥的权力却极为有限。最后,虽然袁绍并没有显赫的官职,但他自觉在诸侯中声望不足,因此在讨董过程中,他自封为“车骑将军”,意图以此压过袁术的后将军头衔,显示自己的权威。从此以后,各路诸侯纷纷效仿,纷纷自封高官。
在酸枣会盟之后,众诸侯虽然吃喝一番,讨论了许多计划,但实际成果几乎为零。令人大失所望的是,袁绍从会盟回来后,虽然还是盟主,但也未能真正实现任何改变。于是,他开始寻求更大的政治动作,计划重新立天子,摆脱董卓的控制。
袁绍的主张看似并非毫无根据,他认为既然董卓能随意废立天子,他作为四世三公之后,也应有资格推翻董卓的设立,重新拥立一位明君。冀州牧韩馥虽然胆小,却也被袁绍的说辞打动。于是,袁绍与韩馥一同选择了幽州牧刘虞为新的天子人选,企图借助刘虞的名气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
然而,袁绍高估了自己的政治声望,提出这个计划后,立刻遭到其他诸侯的强烈反对,特别是袁术。袁术本来就与袁绍有积怨,并且心中有自立的打算,自然不肯支持这个提议。最后,袁绍不得不放弃这个打算,尽管他仍是关东诸侯的盟主,但这一切已经无法成为现实。
袁绍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野心,反而转向了其他方向。他决定采取更加务实的策略,悄悄准备了一系列行动,转向自己的冀州。此时,袁绍依然被认为是“车骑将军”,他开始谋划从韩馥手中接管冀州。
在这一过程中,袁绍策划了一场阴谋,让公孙瓒借机攻占冀州。借此,他想逼迫韩馥将冀州的控制权交给自己。然而韩馥并没有足够的判断力,他被袁绍的虚张声势吓住,最终在袁绍的威胁下将冀州牧的位置交给了袁绍,之后袁绍便开始以冀州为基地,逐步扩大自己的势力。
然而,韩馥的退位并没有给他带来安宁。袁绍接管冀州后,并未给韩馥实权,韩馥不仅丧失了自己的职位,还遭遇了不小的打击。一位名叫朱汉的官员对韩馥进行了报复,亲自闯入韩府,韩馥被迫逃走,甚至在逃亡途中,韩馥的儿子因跑得太慢而被朱汉抓住并重伤。
最终,在多次阴谋和压力之下,韩馥的心理状态极度恶化。疑心过重的他误以为袁绍还未放过他,于是决定逃到厕所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韩馥死于自己过度的恐惧,事实上,他当时的地位远不如他所想的那么危险。如果他能够在冀州继续安稳地执政,而非盲目参与权力斗争,或许他会拥有更好的结局。
韩馥的死亡,不仅揭示了他个人的失败,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中,许多诸侯的短视与内斗。无论是袁绍的霸道行径,还是韩馥的软弱,最终都导致了历史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