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之死,一直以来被许多人视为孙权的直接责任,许多读者都认为孙权才是导致关羽死于非命的最大罪魁祸首。再深入一点,部分读者认为,刘封和孟达是幕后黑手,甚至有更精通三国历史的人提出,糜芳才是最直接的罪人。然而,若更进一步细究,关羽之死的真正幕后推手并非这几位,而是另有其人,是一位深藏不露、暗中操控的策士。
关羽之死
荆州失陷与关羽的死亡,常被认为是关羽因为性格傲慢得罪了孙权。但深入了解剧情的人都会发现,事情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孙权之所以悍然发动偷袭,杀害关羽,并非单纯出于个人的恩怨,而是刘备集团的迅速壮大,让孙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荆州原本是孙权借给刘备的,希望他凭此地带领东吴联手抗曹。可是,刘备在夺得益州之后,孙权曾多次提出归还荆州的要求,但刘备始终不肯割让。这令孙权心生不满。更令人震惊的是,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大败曹操,令天下震动,孙权开始意识到当年他曾不屑一顾的刘备,已经崛起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大对手。
汉中之战的胜利,促使孙权进一步意识到刘备的力量已经超越了他原先的预期,而关羽在荆州大肆训练兵马,也让孙权感到,刘备集团不再是他可以轻视的存在,甚至可能会威胁到江东的安危。于是,孙权的心里越来越不安,开始谋划与曹操联合,以便牵制刘备集团。
听闻曹操有意联合孙权,共同进攻关羽的消息后,刘备深感不安,立即召见诸葛亮商议应对策略。诸葛亮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危险的方案。
諸葛亮的“出兵樊城”计策
诸葛亮建议刘备亲自派兵攻占樊城,以此震慑曹操和孙权。这一策略,表面上看似无懈可击,但却直接触碰了孙权的敏感神经。身为盟友,刘备竟然没有选择通过外交手段与孙权沟通,而是让关羽带兵发起攻击,企图以军事手段威胁东吴,这在孙权眼中无异于挑衅,令他大为光火。孙权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敌意,并且开始怀疑刘备集团在消化完汉中后,是否会将目标指向东吴。
诸葛亮这一策略,实则激化了孙权的敌意,最终导致孙权选择联合曹操,共同对抗刘备集团。换句话说,诸葛亮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将孙权推向了曹操的怀抱。关羽的死,成为了诸葛亮心中长期的谋略之一。
諸葛亮的“故意出兵”与一箭三雕的计谋
诸葛亮虽是智者,但他做出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失误。实际上,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清除自己在权力道路上的三大障碍。第一个目标便是关羽。关羽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刘备集团的高威望,对诸葛亮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关羽的骄傲与直言不讳,使得他与诸葛亮并不亲近,而诸葛亮又深知,关羽如果不被除掉,自己将无法稳固掌权。
第二个目标是刘封。虽然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但早已丧失了继承权。刘备将刘封调往军中历练,意图让刘禅成为唯一的继承人,而刘封对此心知肚明,却并未产生异心。然而,诸葛亮却通过挑拨离间,使得刘封与关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最终导致刘封未能及时救援关羽,这无疑加速了关羽的灭亡。
第三个目标是孟达。孟达作为刘备手下的重要谋士,深得刘备的信任,且与法正等军事谋士关系深厚。虽然孟达在汉中之战后曾因手下杀害了诸葛亮的姐夫而暂时被降职,但诸葛亮始终没有放松警惕。孟达的能力,使得他在刘备集团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而诸葛亮不想让任何一个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继续存在。
当关羽在荆州遭遇困境时,诸葛亮却故意隐瞒了关羽的消息,并未派遣援兵。直到关羽的死讯传来,诸葛亮才急忙声称要亲自带兵前去营救。诸葛亮的这一系列安排,显然是在为自己的权力扫清障碍。
刘备的临终遗言
刘备在临终时,心里其实早已明白了诸葛亮的用心。他意识到诸葛亮的“一箭三雕”计划,已经彻底清除了关羽、刘封和孟达这些可能影响他掌权的障碍。正因如此,刘备临终时特意将一个试探性的问题交给诸葛亮:“如果刘禅无法承担起帝王之位,你是否会代之?”这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考验,试图揭开他心中的真实意图。而刘备还特别交代赵云要“看护刘禅”,防止出现政权被篡夺的风险。这一切,显然是在防备诸葛亮的权力欲。
然而,赵云未能理解刘备的深意,仍然继续参与前线作战,最终早逝。而刘禅即使在位多年,真正的权力却始终未曾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终成为一个名义上的皇帝。
结语
诸葛亮的权谋,在关羽的死、刘封的失势以及孟达的陨落中,清楚展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刘备在临终时,已经看清了这一切,却因赵云未能明察,导致蜀汉的局势走向了悲剧的结局。诸葛亮通过巧妙的操作,排除了一切可能威胁到他掌权的障碍,直至他死后,蜀汉政权的命运才真正落入了他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