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每段原意,但增加一些细节和丰富表达,同时总体字数变化不大:
---
美国部分学者又开始重复老生常谈,声称中国正在挑战美国的地位,未来将重蹈德国和日本的覆辙,最终陷入“历史错误”的泥潭。听上去似乎非常严重,其实这套说法毫无新意,只是旧调重弹。
他们所谓的“挑战”,实际上就是指中国在积极推进5G技术发展、芯片制造和科研创新,不依赖美国、不服从美国的指令,结果就被贴上了“危险”的标签。这种逻辑颠倒黑白,乱扣帽子,背后是一套老套路:只要你变强了,你就被视为敌人。
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想称霸世界,不搞对抗,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也绝不接受外来的威胁。那么,真正制造对抗的是谁?又是谁在重复历史上的错误?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套陈词滥调,分析其背后的真相。
2023年9月18日,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声称:“中国是美国历史上面临的最严重挑战,甚至比冷战时期都要突出得多。”他强调这不是传统的军事冲突,而是全球范围内、科技领域和制度层面的全面挑战。这句话并非随意发表,而是美国政府对中国战略定位的重大转变。“挑战”一词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在于动手,而是因为你太强大。
当天的听证会主题是“印太地区大国竞争”。参会的议员和官员们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外交委员会主席麦考尔更直言不讳地指出,中美之间争夺的是“全球领导权”。他避谈国际规则和对话机制,只讲究谁能最终获胜。整个听证会的重点并非寻求沟通,而是推动增加国防预算,建造更多军舰,扩充军事力量。
这绝非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论调。《新华时评》指出,美国部分政客将中国的崛起视作“安全威胁”,其实质是无法接受中国的强大。他们从不提合作和共赢,只想设法“压制第二名”。这并非因为中国心怀敌意,而是中国的发展太有活力,令对手忌惮。
美国媒体不断称中国“挑战国际秩序”,但究竟是谁制定的“秩序”?中国是现有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而非颠覆者。中国没有退出任何国际条约,没有挑起战争,也未干涉他国内政。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中国不参与地缘政治争夺,不威胁任何国家。
至于日本和德国的类比,则是美国学界惯用的历史参照手法。二战前德国大力扩军,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今天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美国便断言这是“走上同一条路”。美国借“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自我恐吓,实质是在为干涉制造借口。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中国崛起,而在于美国制造“敌人”以维持其主导地位。害怕别人超越自己,就把别人定义为挑衅者。这套逻辑从不考虑对方动机,只看对方发展趋势。一旦你快速进步,就被视为“挑战”,就注定要遭到遏制。
这套路其实老掉牙了。从冷战时期,到日本的快速崛起,再到欧盟的整合,美国一直用类似方法压制潜在威胁。但这次不同,中国不是被动接受者。美国设定的议题,中国拒绝承认。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态非常明确:亚太地区不欢迎冷战思维,更不接受阵营对立。发展本身不是挑战,强大也绝非威胁。美国应接受现实,不应反应过度。误判只会加剧对抗,而非带来解决。
芯片,成为这场对抗的核心战场。2023年8月9日,拜登签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国企业在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的投资。不仅禁止高端芯片出口,还切断资金流动。这项禁令将于2024年正式实施,被《外交政策》形容为“历史转折”。
美国政府一边声称“这不是遏制中国”,一边却禁止出口高端芯片、光刻设备、EDA设计软件。这不仅是商业决策,更是系统性打压的表现。封锁、限制、审查的手段不断升级,目标只有一个——减缓中国科技进步步伐。
但封锁真的有效吗?并非如此。美国半导体企业最先站出来反对。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在2023年7月发表声明,称限制措施范围过宽且模糊,可能削弱美国自身产业竞争力。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市场,美国企业约一半收入来自中国,封锁意味着自断财路。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在文章中指出:美国越是限制中国,反而逼迫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荷兰ASML公司的CEO文宁克也坦言,中国在关键半导体技术领域已取得重要突破。外部压力正转化为内部动力。
中国面对技术封锁并非首次。自1949年以来,美国多次试图限制中国发展关键技术,每次都未能如愿。这一轮也不例外。拜登继续执行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政策,显示这已超越党派差异,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恐慌。
更严重的是,美国的芯片制裁破坏了全球供应链。芯片产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牵涉材料、设备、软件和应用等多个环节。封堵其中一环,影响整个产业链。美国本土制造基础薄弱,靠《芯片法案》短时间弥补几十年差距几乎不可能。
马凯硕的结论很明确:美国无法阻挡中国崛起,应该停止徒劳的封锁。封锁只会让对手更加警觉。中国科研投入不断增长,独立自主体系日渐完善。与其消耗大量精力封堵,不如思考合作的可能性。
芯片战只是一个开端,而非终点。美国政府试图将科技竞争升级为全面围堵,但市场规律、企业利益、产业相互依赖,都会带来反作用。最终受伤害的,或许是那些最想“封堵中国”的美国企业。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根植于一种历史幻觉。他们坚信“老大与老二必有一战”,这就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但《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指出,这种类比被严重夸大,是伪命题。
真正的根源在于,美国无法接受非西方国家崛起。德国、日本曾作为“盟友”在既定秩序中成长,而中国则不受他们设定的框架约束。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政策和科技体系,不受任何盟约限制,这被视为“不受控”。
这就是美方逻辑的核心:“你如果不是按我剧本来的角色,那你就是挑战者。”而中国从未主动挑衅美国,无论是外交、军事还是科技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推动气候变化协定,发展数字经济,是全球治理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
中美之间的矛盾,更多源自美方单方面的议题设定。以“中国挑战”为前提,划定规则和红线。以“安全”为名,进行技术封锁和资本围堵。这不是战略回应,而是先入为主的对抗思维。
2023年,《新华时评》明确指出:美国部分政客不断渲染“中国威胁”,其实是为自身霸权焦虑找借口。当他们无法解决国内政治分裂,就把责任推给中国;当产业转型遇挫,就怪中国“抢饭碗”;当政治信任缺失,就靠制造敌人稳固共识。
这套套路并不新鲜,只是对手换了。如今,不再是苏联,不是日本,而是一个拥有完整产业链和自主科技实力的大国。
面对中国,美国应避免重复“遏制—对抗—误判”的历史错误。因为这一次,挑战不来自战争,而是技术实力的重新分配。而中国的立场从未改变: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美国学者说“中国挑战将是历史错误”,但更大的错误是把中国一概视为挑战者。
---
如果你需要,我也可以帮你做更简洁的版本或更口语化一点,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