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美国学者:中国挑战美国将是历史错误,日本和德国是例子
迪丽瓦拉
2025-09-19 18:32:22
0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每段原意,但增加一些细节和丰富表达,同时总体字数变化不大:

---

美国部分学者又开始重复老生常谈,声称中国正在挑战美国的地位,未来将重蹈德国和日本的覆辙,最终陷入“历史错误”的泥潭。听上去似乎非常严重,其实这套说法毫无新意,只是旧调重弹。

他们所谓的“挑战”,实际上就是指中国在积极推进5G技术发展、芯片制造和科研创新,不依赖美国、不服从美国的指令,结果就被贴上了“危险”的标签。这种逻辑颠倒黑白,乱扣帽子,背后是一套老套路:只要你变强了,你就被视为敌人。

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并不想称霸世界,不搞对抗,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也绝不接受外来的威胁。那么,真正制造对抗的是谁?又是谁在重复历史上的错误?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套陈词滥调,分析其背后的真相。

2023年9月18日,美国副国务卿坎贝尔在国会的听证会上声称:“中国是美国历史上面临的最严重挑战,甚至比冷战时期都要突出得多。”他强调这不是传统的军事冲突,而是全球范围内、科技领域和制度层面的全面挑战。这句话并非随意发表,而是美国政府对中国战略定位的重大转变。“挑战”一词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在于动手,而是因为你太强大。

当天的听证会主题是“印太地区大国竞争”。参会的议员和官员们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外交委员会主席麦考尔更直言不讳地指出,中美之间争夺的是“全球领导权”。他避谈国际规则和对话机制,只讲究谁能最终获胜。整个听证会的重点并非寻求沟通,而是推动增加国防预算,建造更多军舰,扩充军事力量。

这绝非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论调。《新华时评》指出,美国部分政客将中国的崛起视作“安全威胁”,其实质是无法接受中国的强大。他们从不提合作和共赢,只想设法“压制第二名”。这并非因为中国心怀敌意,而是中国的发展太有活力,令对手忌惮。

美国媒体不断称中国“挑战国际秩序”,但究竟是谁制定的“秩序”?中国是现有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而非颠覆者。中国没有退出任何国际条约,没有挑起战争,也未干涉他国内政。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中国不参与地缘政治争夺,不威胁任何国家。

至于日本和德国的类比,则是美国学界惯用的历史参照手法。二战前德国大力扩军,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今天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美国便断言这是“走上同一条路”。美国借“修昔底德陷阱”的概念自我恐吓,实质是在为干涉制造借口。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中国崛起,而在于美国制造“敌人”以维持其主导地位。害怕别人超越自己,就把别人定义为挑衅者。这套逻辑从不考虑对方动机,只看对方发展趋势。一旦你快速进步,就被视为“挑战”,就注定要遭到遏制。

这套路其实老掉牙了。从冷战时期,到日本的快速崛起,再到欧盟的整合,美国一直用类似方法压制潜在威胁。但这次不同,中国不是被动接受者。美国设定的议题,中国拒绝承认。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态非常明确:亚太地区不欢迎冷战思维,更不接受阵营对立。发展本身不是挑战,强大也绝非威胁。美国应接受现实,不应反应过度。误判只会加剧对抗,而非带来解决。

芯片,成为这场对抗的核心战场。2023年8月9日,拜登签署行政命令,限制美国企业在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的投资。不仅禁止高端芯片出口,还切断资金流动。这项禁令将于2024年正式实施,被《外交政策》形容为“历史转折”。

美国政府一边声称“这不是遏制中国”,一边却禁止出口高端芯片、光刻设备、EDA设计软件。这不仅是商业决策,更是系统性打压的表现。封锁、限制、审查的手段不断升级,目标只有一个——减缓中国科技进步步伐。

但封锁真的有效吗?并非如此。美国半导体企业最先站出来反对。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在2023年7月发表声明,称限制措施范围过宽且模糊,可能削弱美国自身产业竞争力。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市场,美国企业约一半收入来自中国,封锁意味着自断财路。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在文章中指出:美国越是限制中国,反而逼迫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荷兰ASML公司的CEO文宁克也坦言,中国在关键半导体技术领域已取得重要突破。外部压力正转化为内部动力。

中国面对技术封锁并非首次。自1949年以来,美国多次试图限制中国发展关键技术,每次都未能如愿。这一轮也不例外。拜登继续执行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政策,显示这已超越党派差异,而是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恐慌。

更严重的是,美国的芯片制裁破坏了全球供应链。芯片产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牵涉材料、设备、软件和应用等多个环节。封堵其中一环,影响整个产业链。美国本土制造基础薄弱,靠《芯片法案》短时间弥补几十年差距几乎不可能。

马凯硕的结论很明确:美国无法阻挡中国崛起,应该停止徒劳的封锁。封锁只会让对手更加警觉。中国科研投入不断增长,独立自主体系日渐完善。与其消耗大量精力封堵,不如思考合作的可能性。

芯片战只是一个开端,而非终点。美国政府试图将科技竞争升级为全面围堵,但市场规律、企业利益、产业相互依赖,都会带来反作用。最终受伤害的,或许是那些最想“封堵中国”的美国企业。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根植于一种历史幻觉。他们坚信“老大与老二必有一战”,这就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但《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指出,这种类比被严重夸大,是伪命题。

真正的根源在于,美国无法接受非西方国家崛起。德国、日本曾作为“盟友”在既定秩序中成长,而中国则不受他们设定的框架约束。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政策和科技体系,不受任何盟约限制,这被视为“不受控”。

这就是美方逻辑的核心:“你如果不是按我剧本来的角色,那你就是挑战者。”而中国从未主动挑衅美国,无论是外交、军事还是科技领域。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推动气候变化协定,发展数字经济,是全球治理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

中美之间的矛盾,更多源自美方单方面的议题设定。以“中国挑战”为前提,划定规则和红线。以“安全”为名,进行技术封锁和资本围堵。这不是战略回应,而是先入为主的对抗思维。

2023年,《新华时评》明确指出:美国部分政客不断渲染“中国威胁”,其实是为自身霸权焦虑找借口。当他们无法解决国内政治分裂,就把责任推给中国;当产业转型遇挫,就怪中国“抢饭碗”;当政治信任缺失,就靠制造敌人稳固共识。

这套套路并不新鲜,只是对手换了。如今,不再是苏联,不是日本,而是一个拥有完整产业链和自主科技实力的大国。

面对中国,美国应避免重复“遏制—对抗—误判”的历史错误。因为这一次,挑战不来自战争,而是技术实力的重新分配。而中国的立场从未改变: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美国学者说“中国挑战将是历史错误”,但更大的错误是把中国一概视为挑战者。

---

如果你需要,我也可以帮你做更简洁的版本或更口语化一点,告诉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理... 项羽与韩信,两位历史巨星,一位是西楚霸王,一位是兵仙,代表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的两大传奇人物。项羽被誉...
原创 波... 约翰三世,1629年生于波兰奥尔什丁,血统上既有波兰,也有立陶宛的贵族背景。他成长在一个重要的政治家...
原创 刘... 刘老三相当不满,嘴里忍不住嘟囔:“啥叫白吃白喝?我这是给你面子,懂不懂?你知道我是谁吗?‘士’!知道...
原创 汉... 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极具特殊意义的时期。汉王朝的建立不仅为后代奠定了深远的影响,还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
原创 若...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英雄形象。其中,武将们的武艺高低一直是读者...
原创 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街头弥漫着激烈的枪声,革命党人在此发动了起义,迅速激起了各地的响应。这...
新民大街开街|“伪满国务院旧址...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位于长春市新民大街126号,现为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7月5日10:35,“伪满国...
原创 娶... 汉高祖刘邦,在许多影视剧中常常被描绘成一个街头无赖的草根人物,甚至被刻画为一个不堪的低层次皇帝。然而...
新民大街开街|伪满综合法衙旧址... 7月5日,作为长春新民大街“一馆三厅”之一,位于第九六四医院南湖院区的《伪满综合法衙旧址专题展》正式...
日本教科书,竟这样描述卢沟桥事... “1937年7月,日中两军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日中战争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在...
原创 扒...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且造成巨大伤亡的战争,导致二战爆发的原因众多,而影响战争进程的因素...
原创 中...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感谢你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为你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
原创 诸...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向来是多维度的,因其受各方立场与观点的影响,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代背景...
原创 被...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总字数和原意基本不变,同时丰富一些细节和描述: --- 俄罗斯,幅员辽...
原创 古...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重新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 --- 就...
日本“末日闹剧”落幕,25万人... 家人们,最近日本可出了个超级离谱的大乌龙!一个所谓的“末世预言”传得沸沸扬扬,说7月5日凌晨4点18...
原创 司... 司马玮:八王之乱的引子与悲剧英雄 司马玮,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第五子,是“八王之乱”的开端人物之一...
原创 陈... 陈毅是中国十大元帅中相对较为知名的一位。他的形象频繁出现在许多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尤其是在《梅岭星...
原创 如... 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位均为明朝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胡惟庸是当时的宰相,李善长被誉为开国功臣,而蓝玉...
原创 清... 清宫剧里,娘娘们的生活似乎总是充满了尔虞我诈,她们是否真的要拼得你死我活,才能步步高升?真实的清朝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