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曹爽是曹操的侄孙,曹真的儿子,魏魏宗室的重要人物。魏明帝曹叡在临终时,他与司马懿共同担任了托孤大臣。然而,虽然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他却在政治斗争中屡败于司马懿,并最终被司马懿除掉,连同三族被满门抄斩。这个结局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曹爽这样一位权倾一时的大将军,竟然难敌司马懿的深藏不露?
曹魏内部与蜀汉的局势
自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已失去其核心支柱,逐渐走向衰弱。此时曹魏的外部威胁大幅减轻,按理说,曹魏应该趁机统一天下,彻底消除蜀汉的威胁。但曹魏的内部形势复杂,魏明帝曹叡继位后,继承了父亲曹丕的短命命运,年仅36岁便去世,曹魏也因此进入了动荡期。曹叡去世后,年仅8岁的长子曹芳继位,曹爽与司马懿被指定为辅政大臣。
曹爽与司马懿的关系
刚开始,曹爽与司马懿的合作关系尚算和谐。然而,由于曹爽性格软弱,过于依赖亲信和门下的言辞,逐渐开始打压司马懿。这种举动使得司马懿心生不满,并最终决定以反击为应对。司马懿的隐忍,尤其是在多年低调处事后,愈发显得不可小觑。他虽然没有直接的军权,却凭借其高超的心计和耐性,默默地在暗中布局,等待时机的到来。
司马懿的长远布局
司马懿这一代家族,在曹操时期已有较高的声誉。而司马懿的才智更为出众,因此曹操费尽心机将其纳入麾下。然而,司马懿深知自己有心谋权,却并不急于显露锋芒。他通过长期的低调,巧妙地消除了曹操对其的疑虑,在曹操去世后,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当时曹爽把持军权,而司马懿并无实际权力,只能忍辱负重。为了争取时机,司马懿策划了长达10年的等待,直到公元249年,才终于认为时机成熟。此时,曹爽由于要去高平陵祭奠曹叡,暂时离开了洛阳,司马懿觉得这是反击的最佳时机。
高平陵政变的细致布局
司马懿不仅依靠自身的智谋,还与他的一些重要盟友合作,进行周密的部署。在曹爽外出时,司马懿联合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和资深大臣蒋济、王观、高柔等人,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政变的成功,离不开这些人默契配合和清晰的分工。
1. 通过高柔的引导:司马懿派遣高柔带领人马前往曹爽的大将军营,通过一份由皇太后签署的假诏书,使得曹爽误以为军权已经转交给高柔。
2. 王观的布局:与此同时,王观带领人马前往武卫将军营,也通过同样的手段,掌控了北军的行动,以防止任何反扑。
3. 司马懿亲自出马:司马懿与蒋济带领兵力占领了洛水浮桥,确保了后续的军事支援。
这次政变不仅是司马懿的智谋胜利,也是他眼光独到的体现。高柔、王观和蒋济三位大臣,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与职权,他们的参与无疑为政变提供了保障。
政变后的局势与曹爽的失误
虽然司马懿成功掌控了洛阳,但政权的真正控制并非一蹴而就。曹爽仍然掌控着高平陵的皇帝曹芳,且不少地方的军队并不听命于司马懿。此时,曹爽面临着关键的抉择,按理说他应该拼死一搏。但让人意外的是,司马懿派遣使者向曹爽传递安抚信号,软化了曹爽的抵抗意志。通过一番巧妙的心理战,曹爽信以为真,竟然决定主动回到洛阳,最终落入司马懿的圈套。
司马懿的攻心术
从整个过程来看,司马懿巧妙地使用了心理战术:
1. 安抚曹爽:当曹爽得知政变后心生恐惧时,司马懿通过陈泰等人的劝说,让曹爽误以为自己没有生命危险,只要放弃权力,仍能保住荣华富贵。
2. 书面承诺:为了打消曹爽的疑虑,司马懿通过蒋济等人向曹爽提供了书面承诺,确保他和其家族的爵位与富贵不会丧失。
3. 誓言承诺:司马懿更进一步,通过尹大目的劝说,宣称自己以洛水为誓,保证曹爽的生命安全。曹爽对此深信不疑,最终回到洛阳,结果却正中了司马懿的圈套。
这系列精心策划的攻心手段,不仅揭示了司马懿深谙人心的策略,也暴露了曹爽在关键时刻的优柔寡断与政治敏感性不足。
结局与历史反思
249年,曹操去世已29年,司马懿终于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谋略,成功掌控了曹魏政权,逐步实现了“司马家族篡魏”的历史目标。这个事件也揭示了曹魏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深层原因,虽然权力更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司马懿的成功不仅是政治斗争的胜利,更是深思熟虑、谋定而动的典范。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