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时代的潮流起伏不定,有些人能够顺应时局,迅速崛起,短暂地站上历史的舞台。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徐景贤,正是这样一位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崭露头角的人物。他曾经历过事业的巅峰,却最终因错误的选择被捕入狱,晚年过得孤苦无依,令人唏嘘。
那么,徐景贤的成长背景是怎样的?他又为何走上了如此错误的道路呢?
01 革命家庭
徐景贤生于1933年,成长在上海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徐宗俊是一位学校教师,但在表面上,徐宗俊似乎过着普通的教师生活,实际上他背地里秘密从事着地下工作,承担着传递情报和保护革命同志的重要任务。年轻的徐景贤并不知晓父亲的真实身份,一直生活在家人的庇护下,远离了战乱和社会动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徐景贤由于父亲的背景,逐渐得到了组织的重视。当时,他本身便以出色的写作才华崭露头角,加上自身的知识分子身份,很快便引起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注意。于是,徐景贤顺利进入了文艺处,成为一名工作人员。在这个岗位上,他展现出了极为出色的文学天赋,凭借一系列作品获得了文学奖项,也因此进入了市委的写作班,为上海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02 误入歧途
如果徐景贤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专注于自己的写作事业,他或许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取得一番不小的成就。然而,他却选择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道路,最终误入歧途。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没有理性地看清形势,反而因激进的立场和错误的方向,成为了“造反书生”。其实,徐景贤之所以能够加入上海市委写作班,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安排。姚文元、张春桥等人刻意拉拢他,希望借助他的文字力量,替自己冲锋陷阵,进行政治斗争。在姚文元和张春桥的影响下,徐景贤开始用极具攻击性的文字,猛烈抨击和迫害一批干部,导致许多无辜的人在监狱中死于冤屈。
然而,徐景贤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已经对无数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他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正义感”中,坚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革命”的胜利。殊不知,他已经从一位文学青年,变成了反动分子的帮凶,成了历史的罪人。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徐景贤的仕途也急速攀升。到上世纪70年代初,他已经坐上了上海市委的高位,成为当时的政治红人。
03 荒唐落幕
然而,正如俗话所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十年特殊时期结束后,一切逐渐回归正轨,中央决定进行肃清整顿,拨乱反正,为一些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人进行平反。对于徐景贤这样的人,逃脱不了被追责的命运。1976年,他被撤销了所有职务,而曾经的支持者和背后力量也纷纷与他划清了关系。徐景贤的武装反抗被中央下派的工作组镇压,他曾经风光无限的政治生涯,突然间走向了尽头。在上海的一所监狱里,徐景贤开始冷静下来,反思自己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
此时,徐景贤或许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曾经做了什么错误的事,自己的一篇篇文字,曾让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无辜的人命丧黄泉。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并开始悔恨自己曾经的激进与冲动。他写信给家人,安慰他们,告诉他们自己一切安好。到了上世纪90年代,徐景贤因病被允许保外就医。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几乎都在医院中度过,直到1995年,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后,他最终刑满释放。
此时的徐景贤已经62岁,他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雨,身体状况也日渐衰弱。虽然经济条件依然贫困,甚至没有退休金和医保,住在上海石库门附近的一处简陋阁楼中,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坚信,自己依然有机会去做一些弥补过去错误的事情。他决定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一生,写一本回忆录,对过去的种种进行深刻的忏悔。虽然身体多病,但徐景贤始终坚持写作,直至他去世。
2007年,徐景贤在上海去世,享年74岁,结束了自己动荡不安的一生。对于徐景贤,我们很难简单地评判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可以说,他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悲剧性产物,是政治风暴中的一颗牺牲品。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党和人民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劫难。年轻的徐景贤,思想尚未成熟,却因为形势的牵引,走上了这条错误的道路。我们可以说他是被利用了,但也可以说他选择了迎合那些力量,最终酿成大错。不论如何,徐景贤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留下了一个凄凉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