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出自金朝对岳家军的评价,便可见得当年岳家军的战斗力是何等强悍。岳家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而指挥这支铁血军队的,正是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岳飞一生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民族大义,深得岳家军的敬爱与支持。然而,当岳飞冤屈含恨被斩首时,令人疑惑的是,10万岳家军为何没有出手拯救他?关键在于监斩官的身份。
提到岳飞所遭受的冤屈,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无人不知,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岳飞的冤屈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至今,岳飞抗金的英勇事迹仍在民间口口相传。为了铭记这位忠诚的将领,百姓们为他修建了祠堂,而昔日的奸臣秦桧也被雕刻成跪像,象征着他对自己罪行的忏悔。可以看出,岳飞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何其崇高,至今仍深得人们的同情和敬仰。
然而,岳飞这样一位英勇、忠诚的将领,却最终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残忍处死。如此冤屈的案件,无论放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无疑会引发民愤,尤其是岳飞背后那支战力强大的岳家军,若真有人想救他,事情是否会变得不同呢?我查阅了历史资料,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想要置岳飞于死地的,不仅仅是奸臣秦桧一个人,背后真正的主谋其实是赵构皇帝。当时的赵构,已经在金兵的压力下胆战心惊,几乎没有了抗争的勇气。他深知金人对岳飞的仇恨,也清楚自己若不满足金人的要求,宋朝恐难有长久之安。于是,金人要求宋朝处理岳飞,只有岳飞死了,金人才愿意和宋朝达成和平协议。而岳飞一心报仇“靖康之耻”,多次上奏要求抗击金人,迎回二帝,令赵构深感恐慌,担心若二帝回朝,自己的皇位就岌岌可危。因此,在赵构内心的恐惧与权力欲望驱使下,他最终决心铲除岳飞。为此,赵构发布了十二道圣旨召岳飞回京,结果岳飞最终陷入了死牢,命运难以挽回。
其次,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无论百姓心中如何愤慨,甚至岳家军中的将士们有多么愤怒,敢于反抗的却是寥寥无几。岳飞深知赵构的圣旨意味着什么,他虽然明知回京必死,但仍然在安抚了部队后,毅然决定赴死。这种忠诚与勇气,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可谓是极为罕见,因此也是岳飞最后无法逃脱冤屈的原因之一。
再者,赵构和秦桧心里都清楚,岳飞的冤屈一旦暴露,必定会激起广泛的愤怒,因此他们采取了秘密处斩岳飞的手段。岳飞的死讯被封锁得极为严密,直到消息传出时,岳飞已经被执行了死刑。这样一来,岳家军即便有心劫法场,也已无机会施救。岳飞的死,几乎没有任何人在第一时间得知。
最后一个关键原因,便是赵构为防止发生事变,在选定监斩官时,特别挑选了一位在百姓中同样有着崇高威望的将军——杨存中。杨存中是杨家将的后代,凭借过人的勇武与智谋,他曾多次率军解救京城于危难之中,赢得百姓的高度敬仰。如果有人试图救岳飞,便必须面对杨存中这位身手不凡、声名赫赫的将军。而赵构的这一安排,显然是早有预谋,避免了任何可能的反抗行动。
正是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的安排,赵构最终在不引起大规模反抗的情况下,完成了岳飞的处决。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一切似乎恰如古人所说:“贼是小人,智过君子”,赵构的谋略与心机,令人不得不感叹他深得权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