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当政后,是坚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的,晚年尤甚。
1950年代土改后,毛泽东观察到农村出现一些土地买卖和雇工现象,就尖锐地指出:“现在农村中存在的是富农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样的个体农民的所有制……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为此,他强调必须通过合作化阻止农民破产,否则“许多贫农因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
15年后,他反对贫富两极分化的态度,体现在批判包产到户上。1965年春,主席决定重上井冈山,继续探索治国理政之路。在上车时,他对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说:
“包产到户,短期内可能会增加一些粮食,时间长了,就会两极分化,资产阶级就会重新起来,剥削劳动人民。”
他进一步解释:
“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产品卖给谁嘛!两极分化快得很。”
上了井冈山,主席批评干部特权化说:“我们高级干部有小车、秘书、小楼,还有站岗的。有人主张高工资,差别二十来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便不能巩固,甚至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在井冈山,主席想起了许多牺牲的战友,激动地说:
“一想到建立红色政权牺牲了那么多的好青年、好同志,我就担心今天的政权……如果在中国的大地上再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许多烈士的血就白流了!”
他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激动?因为他们当初的革命理想,就是推翻人吃人的旧社会,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新社会。
陈冠任畅销书《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指出:“主席晚年反对贫富分化的这一立场,源于他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立场的坚守以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坚定信念。”主席晚年反对贫富分化,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历史教训:避免人吃人的悲剧重演
毛泽东等人的革命理想是社会主义,是“人人都有饭吃”,而非少数人暴富。50年代,他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1953年推动农业合作化,他又明确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共同富裕,是毛泽东的理想和初心。
二、经济逻辑: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
毛泽东认为,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国家工业化。工业与农业不可分,是一种共生关系,农村集体化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他指出,若农村所有制改变,工业将失去市场,“工业品卖给谁?”农民破产会导致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
此外,他认为两极分化可能使国内资本家与外国资本勾结,导致中国沦为帝国主义的经济附庸。他警告:“仰人鼻息,国家就不安稳!”
为此,他优先发展重工业,认为这是“大仁政”,虽短期内需节衣缩食,但能为长远富裕奠定基础。
三、人民立场:保障工农利益与政权合法性
作为农民的儿子,主席对底层人的疾苦感同身受,称自己为工农代言人,绝不让群众“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他认为,如果新中国还纵容贫富对立,革命的意义将被否定:“共产党若保护不了工农利益,和国民党有何区别?”两极分化意味着背叛革命初心。
毛泽东反两极分化,其核心思想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仍为当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启示。陈冠任著《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全四册)记述了毛主席为什么反对两极分化的治国思想和做法,该书为经典的优秀国史畅销书,销量已过百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