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沙丘后,他的小儿子胡亥在赵高和左丞相李斯的策划下顺利登上了帝位,成为了秦朝的第二任皇帝。然而,胡亥即位后,由于他担心自己继位不稳,便开始对所有可能威胁到他皇位的人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包括他的兄弟姐妹以及秦始皇时期的许多重要大臣,诸如嬴将闾、嬴高等公子,蒙恬、蒙毅等大臣相继遭遇不幸。
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因此有人推测秦二世长兄扶苏之子即为子婴。而子婴在秦二世被赵高所迫致死后继承了帝位,成为了秦国的最后一位皇帝。随着战乱四起,秦朝的疆土日渐缩小,仅剩下关中一带,已经无法与秦始皇时期的宏大疆域相比,所以子婴也只能以“秦王”身份统治,取代了之前的“秦帝”称号。
那么,胡亥为何在进行大规模清洗时,唯独留下了扶苏之子“秦王子婴”呢?从理性角度来看,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秦王子婴不可能是扶苏的亲生儿子。既然胡亥在清洗过程中连没有争夺帝位资格的姐妹都没有放过,为什么会留下扶苏的儿子呢?
事实上,《史记·李斯列传》中对秦王子婴的身世有不同的说法。赵高在胡亥死后,原本打算自己称帝,但在大殿上没有得到任何文武大臣的支持,赵高只得找来了秦始皇的弟弟,将皇帝玉玺交给他,并让他登基。然而,根据史料,秦始皇只有一个亲弟弟——长安君嬴成蟜,而且他在秦王政之前就因叛乱被处死了。更重要的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与情人嫪毐所生的孩子并非秦王室血脉。这样一来,赵高若想让秦始皇的弟弟或其他亲属称帝,那么他们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血统背景。然而,秦二世即位后,显然并没有赵高完全掌握的这种亲缘关系,子婴的身世并不能简单地解释为扶苏的儿子。
那么为何子婴会被留下呢?根据综合分析,有三个原因可以推测子婴并非扶苏之子。
首先,在沙丘之变之后,秦二世胡亥完全沉迷于享乐,并未关心国家大事。赵高见胡亥昏庸无能,便给他提出了一个恶毒的建议,主张通过严酷的法令清洗掉所有曾经与秦始皇关系密切的官员和宗室成员。赵高的提议是对秦二世实施严刑峻法,清除旧朝臣,远离亲族,彻底改换成亲信为主,以确保皇位稳固。从《史记·李斯列传》中可以看到,赵高确实采取了这一策略,动用了极端的手段进行清洗,甚至连扶苏的儿子也不可能幸免。
其次,作为秦始皇的长公子,扶苏的子嗣应该是这一轮大清洗中的首要目标,尤其是扶苏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他的后代应该成为最需要清除的对象。尤其在沙丘之变时,扶苏的子嗣仍然是显眼的威胁。因此,赵高在清洗过程中必定会首先清除扶苏的后代。然而,若子婴真是扶苏之子,那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清洗的目标。
第三,关于子婴的年龄,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子婴不可能是扶苏的儿子。因为秦始皇在沙丘去世时年仅49岁,而扶苏最大也不过33岁。在这样的年龄差距下,扶苏的孩子应当还是年幼。根据《史记》的记载,子婴不仅年纪较大,还有两个已能独立思考的儿子,这与扶苏的年龄相差太大。
至于扶苏自己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中无力反抗,而赵高与秦二世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子婴若真是扶苏的儿子,恐怕在这段历史中根本就无法存活下来。
因此,子婴的真实身份可能并非扶苏之子。更有可能的是,他是来自秦始皇宗室的另一支血脉,或许是秦庄襄王之兄子傒的后代。根据《史记》中的资料,子傒的子孙在秦朝末期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子婴的身世符合他作为宗室公子身份的条件。历史学家进一步推测,子婴可能是子傒的孙辈,亦或是子傒的晚辈。
最终,结合多方史料和分析,子婴的身世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秦始皇的堂弟,二是秦始皇宗室堂侄。无论是哪种情况,子婴的存在都为秦二世的帝位稳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而赵高选择放过子婴,显然是因为他在帝位继承上并不会对秦二世造成威胁。
通过详细的历史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子婴并非秦始皇之子,而是秦始皇宗室的一位重要成员,可能是秦庄襄王之兄子傒的后代,这为秦二世帝位的继承提供了一种解释。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