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三万余人,凭借仅有的6只简陋木船,在临时成立的渡河司令部的指挥下,经过7天7夜的艰苦努力,成功渡过了金沙江。全程在37名船工的紧张摆渡下,红军干部战士们的有序配合之下,不仅无一人一马丧失,甚至克服了极其复杂和危险的水域环境,堪称一段传奇。更令人惊讶的是,完成这一壮举之后,大部分船工不顾危险,抛下了世代生养他们的故土,告别了亲人朋友,毅然加入了红军,随军北上参与抗日战争。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普通的船工做出如此决断呢?答案其实并不复杂。正是因为他们在几天的接触中,深受红军精神的感染与感动。
这些船工感叹道:红军是拥有崇高理想的队伍;红军是为了穷苦百姓而打天下的;红军是官兵一致,团结如一的;红军是尊重百姓、关爱百姓的队伍;更重要的是,红军是代表穷人,代表劳动人民的队伍。如果不加入这样的队伍,自己留在家乡,岂不是继续忍受地主、富商和军阀的压榨剥削?
这段历史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红军的长征途中。当时,红军行进至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皎平渡口,计划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然而,由于国民党军队严密的封锁,红军在渡口附近仅能找到六只小船,最大的船只能载30人,最小的船只能承载11人,而且其中有些船还存在严重漏水的问题。在金沙江这个水流湍急的地方,搭建浮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时间非常紧迫。
生活在渡口周围的船工们,平日里主要靠打渔捞虾和为过路人渡河为生,收入微薄,日常生活极为贫困。即便有时候有人需要渡河,船工们也会选择在风平浪静时渡河,而像这样需要在短时间内渡过上万人的庞大任务,几乎只有24小时不停地摆渡,但这无疑是极其危险的任务。
尽管如此,为了避开敌军的追击,红军决定采取24小时不停摆渡的方式渡江。船工们目睹了红军的决心和行动,也亲自体验了这一过程。中央红军迅速成立了渡河司令部,所有渡河的安排都由司令部统一指挥和调度。首先,司令部对船工们的安排做了详细规划:37名船工被分为六组,每组六人,实行昼夜轮班制,确保不间断地将红军送过金沙江。
对于这些贫困的船工,红军的待遇简直可以说是空前优厚。每个船工每天都能获得5个现大洋,并且每天有六餐,每餐都提供新鲜的猪肉,而红军的指挥官和士兵们却只有简单的青豆。甚至有些船工吸食鸦片,红军也不吝啬,特地准备了大量云南的优质鸦片,让船工们随便吸食,完全免费。最后,当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后,司令部指示将所有船只摧毁,同时给予船主们一笔丰厚的补偿,并且给暂时失去生计工具的船工们额外支付30元现大洋以及鸦片若干。
这30元现大洋在当时可是能购买不少生活必需品的,这样的收入对生活贫困的船工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令他们感到既惊讶又感动。
除此之外,红军的组织纪律也给船工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个部队到达河边后,都严格按照顺序渡江,没有出现争先恐后、推搡抢船的现象。每一只船上都指定了负责人,详细说明了渡河的规矩和注意事项,确保每个部队都能够有序渡过。而没有上船的部队则集中在指定的区域,严格听从指挥,确保整个过程顺利进行,未发生任何冲突或争执。
至于马匹的渡河问题,红军司令部也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先卸下马鞍,驭手拽住缰绳坐在船尾,然后让马匹随着船只一起游泳过江。经过精心安排,所有马匹都没有一匹丧失,全部安全渡过。
就这样,红军在7天7夜的奋力摆渡中,成功将全体人员渡过金沙江,这一壮举成为长征过程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奇迹。
正是这种不畏艰险、关爱百姓、具有强烈理想信念的红军形象,深深打动了那些曾只是普通船工的心。因此,他们在亲身体验和感受后,毫不犹豫地决定加入红军,投身抗日的洪流,成为新中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