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发:图说甘谷
这篇文章最初于1995年7月21日发表在《民主协商报》,至今已经有28年。当我们身处于新时代时,绝不能忘记那些像陈想成一样的革命先驱。图说甘谷今天推出了李春同志的文章,目的是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分享一些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回忆长征的朱总司令勤务兵——陈想成
●李 春
中国革命历史的篇章中,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洒下了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与泪水。然而,或许许多读者并不知晓,在那一段悲壮的历程中,有一位曾为朱德总司令担任勤务兵的红军战士,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参与长征、身为朱总司令勤务兵的经历而感到自豪。这位无私奉献的老红军,就是在甘谷县礼辛乡的陈庄村默默耕耘了几十年的农民——陈想成。
不久前,我有幸跟随中共甘谷县委副书记李平定同志,前往偏僻的山区陈庄村,探访这位老红军。当我们一踏入陈家小院,这位年过七旬、精神矍铄的陈老红军立刻迎上来,紧握住李书记的手,眼泪夺眶而出,激动之情流露无遗……
据陈老回忆,他于1919年出生在江西省永丰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的一家世代都在为地主辛劳,但每年却依然只能勉强温饱。1934年年仅15岁的他,在家乡毅然加入红军,由于同龄的战士大多不识字,他便与他们一同组班进行红军学校的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年纪尚轻,他便开始理解革命的深刻道理。培训结束后,他被任命到总司令的身边,负责警卫、作战资料的保管与调动、通讯联络以及其他日常工作。与朱总司令相处的日子里,陈老聆听到无数关于红军的故事,以及贫民对解放渴望的深刻思考。后来因为组织调整,他离开了朱总司令,调往红军三团。提到这些往事,陈老的眼中泪水涌动,他永远无法忘怀朱总司令给予他的深切关怀与教育,正是这些经历使他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陈老接着提到,长征路上,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士们,一个个倒下,流血牺牲,有的甚至在生死关头仍紧握着自己的伤口,拼命向前。他说道,活着的战士又有什么理由去奢求呢?又有什么情绪会感到不快呢?
继续他的回忆,陈老讲述了红军在经历过雪山、草地的严酷考验以及奋力渡过大渡河后的情景。1936年,他们到达了现今甘肃的会宁,而他因重病不幸掉队,被生活在礼辛乡的农民陈克俊收留。就这样,这位曾参与长征的红军战士在此安定了下来,与自己的部队失去联系。
从那时起,陈老便积极参加日常劳动。自解放以来,他始终保持低调,努力工作,从未因自己的红军身份或长征经历而自满自大。1962年,朱总司令亲笔写信体贴关怀,叮嘱他好好工作,并督促地方政府对他进行妥善照顾,令他的心中永远铭记着朱总司令的温暖与关怀。
临别时,陈老和家人不胜感激,紧握我们的手,久久不肯放开,目送着我们离开了陈庄村……
《民主协商报》1995年7月21日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