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位均为明朝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胡惟庸是当时的宰相,李善长被誉为开国功臣,而蓝玉更是被朱元璋称为“明朝卫青”的一代名将。三人各自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都是明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但最终却都未能逃脱朱元璋的清除。很多人好奇,如果朱元璋当时没有铲除他们,那么等到朱允炆继位后,他们是否会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取而代之,从而改变大明江山的格局呢?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若三人联合在一起,无疑代表了政权、声望和军权的结合。在一些历史时期,如汉朝或唐朝,这样的组合可能会掀起风暴,甚至改变国家的命运。然而,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下,三人并没有发挥任何实质性作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当时明朝的政治制度,才能明白其中的深层原因。
首先,朱元璋在登基后发现,皇权和功勋集团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朱元璋决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废除宰相制度,直接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执行这一计划,他任用了胡惟庸等人当宰相,实际上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借口废除宰相制度,进一步巩固皇权。胡惟庸不过是这场权力变动中的一个推动者,朱元璋完全可以选用其他人来代替他,继续实施自己的改革目标。
宰相制度被废除后,朱元璋将所有实权牢牢掌控在手中,这也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实际上,经过朱元璋的改革,政权已完全由皇帝控制。即使在后来的朝代里,内阁首辅等职位看似权力巨大,但实质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决定权。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依然能够掌握朝政大权,正是这种体制下,皇帝的绝对权力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在政权改革顺利进行后,朱元璋的注意力转向了军权。最初,明朝的军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朱元璋为了防止过度集中,设计了一种新的军权分散制度,以确保军队的正常运作,并通过互相制衡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与此同时,朱元璋还设立了锦衣卫,专门负责监察朝中的官员和搜集情报,确保即便他深居宫中,也能掌握外界的一切信息,这样的远见使得他在政治上始终占据主动。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明朝的政权和军权几乎完全由皇帝掌控。即便有朝廷中的权臣想要造反,成功的几率也极低。从明朝的历史来看,造反的人屈指可数,且没有一人能够善终。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朱棣能成功发动靖难之役?这实际上是朱元璋的一次疏忽。他当时将军权授予自己的子孙,目的是为了在外藩王出现叛乱时,可以带领军队进行平定。因此,朱棣才有机会借此机会造反。不过,如果不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过于激烈、得罪了众多藩王,朱棣的成功也未必如此顺利。其实,若是朝中的大臣造反,后果就截然不同了。藩王们带兵入京,轻而易举地就能将他们铲除。
从制度上看,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并没有任何叛乱的空间。即便他们联合起来,在当时的制度下,也没有足够的优势。而从他们的个人能力来看,这三人更是缺乏足够的力量来推翻现有政权。我们逐个来看。
首先是胡惟庸。作为宰相,他本应拥有巨大的权力,但胡惟庸在后期逐渐变得目中无人,做事失误频频,这也暴露了他在治理国家时的能力缺陷。更重要的是,胡惟庸仅仅是宰相,掌控的只有政权,并没有军队。如果他真的想要造反,没有兵权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成功。
再来看李善长。李善长是三人中最为出色的,但他在朱元璋在世时已经年事已高。即使在朱元璋去世后,他已经接近八十岁,年纪如此之大,如何去指挥一场成功的反叛?更何况,在这样一个年纪,他根本不可能带领一场反叛,自己的身体也难以支撑这样的计划。再加上他原先依赖的淮西勋贵大多已去世,他再想掀起大风大浪,几乎不可能。
最后是蓝玉。作为唯一一个掌握兵权的将领,蓝玉在军事上的能力不容小觑,曾打败北元,取得辉煌的战绩。然而,叛乱不仅仅需要军事能力,更需要政治眼光和战略智慧。蓝玉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却缺乏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比如他在捕鱼儿海一战后霸占北元王妃,并强攻自己家的城门,这些举动显得他像一个莽撞的武将,而非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即使他能发动叛乱,也注定不过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综合来看,无论胡惟庸、李善长还是蓝玉,都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发动一场成功的叛乱。即使他们联合起来,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也难以成功。三人虽然都各自有野心,但如果他们走得太近,必然会引起锦衣卫的警觉,在他们还没来得及行动时,就会被铲除。而且,三人性格各异,早晚会因为利益冲突而分裂。想要与强大的朱允炆和外藩王相抗衡,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之,李善长虽然有领导才能,但年老体衰,已不具备发动叛乱的实力;胡惟庸和蓝玉则缺乏相应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根本不适合领导一场反叛。在明朝那个政治集中的体制下,三人联合造反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明朝的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集中的皇权体制之一。在这样高度集中的体制下,一般的反叛者很难找到突破口。即便没有嘉靖、万历等人的疏忽,导致明朝政治腐败,后来的努尔哈赤的叛乱也未必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