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果朱元璋没杀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朱允炆登基后他们会造反么
迪丽瓦拉
2025-09-19 21:04:52
0

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位均为明朝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胡惟庸是当时的宰相,李善长被誉为开国功臣,而蓝玉更是被朱元璋称为“明朝卫青”的一代名将。三人各自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都是明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但最终却都未能逃脱朱元璋的清除。很多人好奇,如果朱元璋当时没有铲除他们,那么等到朱允炆继位后,他们是否会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取而代之,从而改变大明江山的格局呢?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若三人联合在一起,无疑代表了政权、声望和军权的结合。在一些历史时期,如汉朝或唐朝,这样的组合可能会掀起风暴,甚至改变国家的命运。然而,在明朝的政治体制下,三人并没有发挥任何实质性作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当时明朝的政治制度,才能明白其中的深层原因。

首先,朱元璋在登基后发现,皇权和功勋集团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朱元璋决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废除宰相制度,直接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执行这一计划,他任用了胡惟庸等人当宰相,实际上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来借口废除宰相制度,进一步巩固皇权。胡惟庸不过是这场权力变动中的一个推动者,朱元璋完全可以选用其他人来代替他,继续实施自己的改革目标。

宰相制度被废除后,朱元璋将所有实权牢牢掌控在手中,这也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实际上,经过朱元璋的改革,政权已完全由皇帝控制。即使在后来的朝代里,内阁首辅等职位看似权力巨大,但实质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决定权。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依然能够掌握朝政大权,正是这种体制下,皇帝的绝对权力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在政权改革顺利进行后,朱元璋的注意力转向了军权。最初,明朝的军权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朱元璋为了防止过度集中,设计了一种新的军权分散制度,以确保军队的正常运作,并通过互相制衡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与此同时,朱元璋还设立了锦衣卫,专门负责监察朝中的官员和搜集情报,确保即便他深居宫中,也能掌握外界的一切信息,这样的远见使得他在政治上始终占据主动。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明朝的政权和军权几乎完全由皇帝掌控。即便有朝廷中的权臣想要造反,成功的几率也极低。从明朝的历史来看,造反的人屈指可数,且没有一人能够善终。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朱棣能成功发动靖难之役?这实际上是朱元璋的一次疏忽。他当时将军权授予自己的子孙,目的是为了在外藩王出现叛乱时,可以带领军队进行平定。因此,朱棣才有机会借此机会造反。不过,如果不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过于激烈、得罪了众多藩王,朱棣的成功也未必如此顺利。其实,若是朝中的大臣造反,后果就截然不同了。藩王们带兵入京,轻而易举地就能将他们铲除。

从制度上看,胡惟庸、李善长和蓝玉并没有任何叛乱的空间。即便他们联合起来,在当时的制度下,也没有足够的优势。而从他们的个人能力来看,这三人更是缺乏足够的力量来推翻现有政权。我们逐个来看。

首先是胡惟庸。作为宰相,他本应拥有巨大的权力,但胡惟庸在后期逐渐变得目中无人,做事失误频频,这也暴露了他在治理国家时的能力缺陷。更重要的是,胡惟庸仅仅是宰相,掌控的只有政权,并没有军队。如果他真的想要造反,没有兵权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成功。

再来看李善长。李善长是三人中最为出色的,但他在朱元璋在世时已经年事已高。即使在朱元璋去世后,他已经接近八十岁,年纪如此之大,如何去指挥一场成功的反叛?更何况,在这样一个年纪,他根本不可能带领一场反叛,自己的身体也难以支撑这样的计划。再加上他原先依赖的淮西勋贵大多已去世,他再想掀起大风大浪,几乎不可能。

最后是蓝玉。作为唯一一个掌握兵权的将领,蓝玉在军事上的能力不容小觑,曾打败北元,取得辉煌的战绩。然而,叛乱不仅仅需要军事能力,更需要政治眼光和战略智慧。蓝玉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但他却缺乏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比如他在捕鱼儿海一战后霸占北元王妃,并强攻自己家的城门,这些举动显得他像一个莽撞的武将,而非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即使他能发动叛乱,也注定不过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综合来看,无论胡惟庸、李善长还是蓝玉,都不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发动一场成功的叛乱。即使他们联合起来,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也难以成功。三人虽然都各自有野心,但如果他们走得太近,必然会引起锦衣卫的警觉,在他们还没来得及行动时,就会被铲除。而且,三人性格各异,早晚会因为利益冲突而分裂。想要与强大的朱允炆和外藩王相抗衡,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之,李善长虽然有领导才能,但年老体衰,已不具备发动叛乱的实力;胡惟庸和蓝玉则缺乏相应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根本不适合领导一场反叛。在明朝那个政治集中的体制下,三人联合造反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明朝的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集中的皇权体制之一。在这样高度集中的体制下,一般的反叛者很难找到突破口。即便没有嘉靖、万历等人的疏忽,导致明朝政治腐败,后来的努尔哈赤的叛乱也未必能取得成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毛... 蒋介石能够稳固自己在国民党中的领导地位,除了凭借其个人的胆识与战略眼光外,还离不开一些密切的盟友和得...
原创 刘... 东汉末年的乱世格局 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剧烈加剧,尤其是世家大族对政治与经济的掌控力,令普通百姓与下层...
原创 叛... 1927年,井冈山的叛徒扬言:“不跟老子走,就不客气”,毛主席却平静回应:“我看你没那个胆量” 大家...
88年前的今天,我们永远不能忘... 这是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 持续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 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 600多万平方公...
警钟长鸣,挺起民族脊梁 原标题:警钟长鸣,挺起民族脊梁(今日谈) 卢沟桥畔,警钟长鸣。神州大地,山河日新。 今年是七七事变爆...
原创 趁... 文章开头提到“靖康之耻”这个历史事件,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可能会有人疑问,北宋的灭亡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原创 梅... 一、引言:一个被历史遗忘的名字 公元 756 年,长安城在战火中呻吟。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仓皇逃往蜀中...
为什么松江被称为大运河“漕粮之... 作为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人造水利工程之一。“中国大运河”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
原创 娶... 作者:离陌尘 对于舜帝的妻子,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多是尧帝的两位美丽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作为部落首领...
【我在新闻现场】关键是做好活态... “别小看这些灰土、碎陶片,三千年前周人生活痕迹就藏在里面。”7月3日,旬邑古豳地的考古探方旁,西北大...
原创 李... 进入近代,清朝王朝逐渐腐朽,政权的衰败直接导致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愈发拉大。国家的内忧外患不断加剧...
原创 晚... 论预言是否真实可信? 关于预言的真实可信性,长期以来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深信不疑,认为预言...
原创 法... 好的,我来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尽量不要变化太大。 --- ...
原创 他... 三国这乱世,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曹魏、蜀汉、东吴三家斗得你死我活,战场上刀光剑影,谋略上尔虞我诈。咱...
原创 张... 蒋委员长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莫过于出任黄埔军校的校长。与他一同崛起的,还有当年声名显赫的何老师、陈老...
原创 皇... 在许多热播的古装剧和真实历史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被冠以姓氏的贵妃角色,例如《妖猫传》中的唐朝杨贵妃...
原创 锡... 近日,冲绳县议员代表团在东京正式向日本防卫省、内阁府以及外务省递交了该县议会通过的和平外交意见决议书...
原创 康... 公元1661年正月,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中,结束了自己的短暂生命。因为这一变故来...
原创 “... 你知道吗?“八路军”这个广为人知的番号,其实仅仅存在一个月,之后这支部队的番号一直是“第十八集团军”...
原创 从... 在战国这个风云变幻、诸侯割据的时代,苏秦的故事宛如一颗划破天际的彗星,闪耀过短暂却辉煌的历史篇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