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邦在别人宴席上白吃白喝,还谈笑风生,这种气派是怎么养成的?
迪丽瓦拉
2025-09-19 21:33:14
0

刘老三相当不满,嘴里忍不住嘟囔:“啥叫白吃白喝?我这是给你面子,懂不懂?你知道我是谁吗?‘士’!知道不?没有我这种‘士’,哪来你家主子的面子?”他愤怒地盯着对方,话语中满是挑衅,“别瞧不起我,要是我不爽,伺候不好我,你可就得栽了!”

在沛县老家的日子,刘邦与周围的熟人关系非常亲密,甚至可以说,他把每一个可能的“资源”都啃了个遍,搞得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比如说,樊哙的狗肉摊,估计已经被刘邦“啃”到破产了;还有那对开酒店的老夫妻,他们家的欠条,如果点燃,估计能把刘邦烧成灰;还有曹寡妇,他不仅“吃”了人家,还顺带为自己带了一个儿子。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顿白饭,得从吕太公的宴席谈起。原本这是沛县县令为抬高吕太公的面子而举办的宴会,场面上可谓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都应邀而来。而且,这宴会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进的,至少贺礼得超过一千钱,才能入内堂入席。那些没那么“重要”的人,只能在堂下打酱油。

然而,刘邦这个家伙压根不讲规矩,晃悠着肩膀没经过邀请就大摇大摆地来了,嘴巴一张就说“贺万钱”,然后接着加上一句:“先欠着。”根本不管其他人看得如何,他直接走向内堂。

眼看刘邦“自作主张”地闯入,萧何赶紧小声提醒吕太公:“这位刘季,吃喝蹭惯了,所谓‘贺万钱’您别当真。”然而吕太公听了却眼前一亮,惊讶地说道:“哎呀,英雄啊,俺姑娘伺候你,你可别嫌弃哦!”

就这样,刘邦不仅吃了顿免费的白饭,还意外“赚”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哪还有什么道理可说?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不讲规矩的事情?蹭吃蹭喝的人,反倒成了大爷?但要知道,这种现象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风俗。士族的“士”与后来那些封建贵族阶层不同,那个时候的“士”是贵族的低端阶层,虽然享有某些地位,但待遇并不高。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贵族将官职、爵位世袭,但这些荣誉只能传给嫡长子。至于其他的儿子呢?不能让他们饿死在街头吧?所以这些庶出的儿子降级后,成了“士”这一阶层。他们虽有贵族的身份,却没有实际的权力。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有“能耐”,不少人如孔子、孟子、商鞅、李斯等,都出自“士”族。

这些“士”人看似地位低下,但他们并不甘心被边缘化。于是,他们常常努力通过自己的才华与能力,逆袭命运。凭借出色的才能,他们很容易受到贵族的青睐,成为门下的门客或幕僚。这些门客可不是简单的“帮忙”角色,按照易中天的话说,他们是在“闲时帮闲,忙时帮忙,战时帮凶。”

不要小看这些“帮”字,这些士族出身的人,往往会在历史舞台上演出精彩的戏剧。你可以看一下毛遂自荐、鸡鸣狗盗、完璧归赵等历史大事件,这些戏剧性十足的事宜,大多是由“士族”们策划和推动的。

因此,“士族”有资格嚣张,甚至可以比食主还牛逼!孟尝君的门下就有个叫冯谖的人,面试时,他就很嚣张地说:“我没什么才能,只想吃定你。”尽管孟尝君笑着收下了他,冯谖还是天天“敲竹杠”。有时他会唱歌弹琴抱怨说:“怎么今天没鱼吃?”有时又抱怨:“怎么没有专车接我?”甚至在吃饱后,他又会问:“家里怎么办呀?”孟尝君为了满足他的小需求,几乎事事都答应,结果连其他门客都看不过去,觉得冯谖实在太过分。

冯谖的行为并不是个例,在“士族”中,他们都有一股独特的自信,因为他们明白,自己虽然出身普通,但凭借自己的才华,迟早会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刘邦就深知这一点,也始终相信自己,最终得到了认同。

刘邦的出身正是“士”族阶层,他最崇拜的人就是信陵君魏无忌。可惜的是,信陵君去世时,刘邦还年轻,未能得以亲近。但成年后的刘邦多次祭拜信陵君,并在自己当上皇帝后,特意修缮了信陵君的陵墓,派专人守护。

刘邦就像所有“士族”的代表,始终抱着“一啃到底”的原则,四处寻找机会。终于,他遇到了张耳。张耳同样是士族出身,年轻时曾受信陵君的庇护。后来,张耳凭借一笔生意做大了,娶了富商的女儿,变成了大富豪,开始做起了“食主”。这时刘邦就瞄准了张耳,每次到他家都是待上几个月,吃得满嘴油腻,玩得心花怒放,简直就像是他家的一员。

张耳虽是食主,却没有一点架子,对刘邦热情招待,两人迅速成了朋友。后来,楚汉争霸时,张耳被朋友背叛,刘邦收留了他,并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

刘邦的“游侠”身份,赋予了他流浪四方、借力打力的能力。而他的“流氓气息”,正是从这些生活经验中培养出来的。

再说刘邦的亲戚,尤其是他的嫂子。当时的刘家,除了刘邦外,其他三兄弟都在务实地生活,只有刘邦依然不务正业,四十多岁仍是个单身汉。于是,他常去大嫂家蹭饭。大嫂原本也很宽容,但有时候实在忍无可忍。终于有一天,她故意用勺子刮锅,发出刺耳的声音,暗示锅里的饭菜已经吃完了。

刘邦看见这一幕,心里顿时火冒三丈,竟然觉得自己被大嫂当作“食客”来羞辱。于是,他心里恼火,一定要报复。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封了所有兄弟,但唯独忘了大哥一家。甚至有传言,刘邦特地封了侄子为“羹颉侯”,这是“勺子刮锅”的讽刺。

不过也有人说,所谓“羹颉侯”其实是一个地名,并不是刘邦的报复。后来,刘邦还特地封大嫂为“阴安侯”,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女侯。

所以,刘邦的“蹭吃蹭喝”之道,成了他一生的特色——能量十足,哪里去都能混得风生水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傅国涌:谁谋杀了宋教仁? 今天我们回首历史,看见的仿佛只有尘埃,只有权势的喧嚣和赞美,殉道者的血迹早已干了,他们为此流尽了热血...
“七七事变”88周年|缅怀先烈...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浴血奋战。 斗转星移,88年过去了,卢沟桥的...
原创 李...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毛主席身边...
原创 如... 假设“玄武门之变”演化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李渊会不会立李建成的儿子为皇太孙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否...
原创 四...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这四位被后世称为 “千古一帝” 的雄主,皆以文治武功开创了辉煌盛世。...
原创 李... 武德三年六月,突厥入寇并州,李仲文为何没有出手抵抗? 武德三年六月,处罗可汗派遣其弟步利领军,以两...
原创 诸... 东汉末年,天下大势分裂为三,群雄并起,纷纷展示各自的才干与谋略。在这风起云涌的乱世之中,机会无处不在...
原创 李... 神仙窟宅里的惊叹 1863年深冬,李鸿章踏进苏州忠王府大门时,腿肚子直发软,不是累的,是吓的。 眼前...
原创 苏... 夜幕悄悄降临,莫斯科的灯光逐渐黯淡,街头弥漫着一种令人压抑的寂静,偶尔一辆汽车从远处驶过,打破了这片...
原创 秦... 当然,关于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因而被李世民冷落、只能低调度日,最终虽被列入“凌烟阁功臣榜”却名列...
清代宫廷设计流行什么?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牺尊、铜兽面纹潞国鼎、铜鎏金万寿天常仪、弘历洗象图......“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
原创 日...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的浪潮席卷全球,极大地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经济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安,使...
原创 1...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保持每段原意不变,字数也尽量接近,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来丰富内容。以下是改写...
原创 明... 前言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十日,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后马氏去世,享年六十岁。太祖朱元璋...
原创 如... 从古至今,伪造货币的事件屡见不鲜,无论是通过法制节目还是科普教育,人们都不断被提醒伪造假币的严重后果...
原创 左... 在19世纪末的清朝,新疆成为了决定帝国存亡的关键之地。这片辽阔的土地曾是阿古柏一统的疆域,也曾是西方...
原创 杜... 一、杜聿明为何如此出名? 杜聿明在国军将领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字,他的知名度堪称无人可及。探...
原创 清... 蔡继明,清华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专家,近年来因提出关于节假日制度改革的建议而广受关注。他特别主张取消五一...
原创 明... 济南之屠与蒿水桥之战:历史的血与火 济南之屠与蒿水桥之战,分别代表了明朝末年两场极为重要且具有深远影...
原创 妲... 妲己,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妖妃,一直以来都以她那狐媚惑主、深得纣王宠爱、甚至祸国殃民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