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街头弥漫着激烈的枪声,革命党人在此发动了起义,迅速激起了各地的响应。这一事件标志着清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前夕。
此时,远在四川的一个年约六十的老人也感到心神不宁,夜不能寐,浑身颤抖。他深知,自己曾为民众带来无尽的灾难,欠下的血债终究会有一天找上门来。
这个老人名叫赵尔丰,他在晚清的历史中,评价极为复杂,常有人赞誉他为民族英雄,也有不少人诟病他为清朝的走狗,名声一时之间毁誉参半。
有人称他为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认为他在关键时刻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流芳百世;而也有人指责他是腐朽政权的帮凶,是一个背叛民族的罪人,应该遗臭万年。
赵尔丰,1846年出生在江苏,祖籍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虽然名字中带有汉族的色彩,但他其实是一个地道的满洲人,属于清朝的正蓝旗。作为一个官二代,他的出生几乎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衣食无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父亲留下的庇荫让赵尔丰不必像平民百姓一样辛苦读书,但依然拥有了通向仕途的机会。
虽然赵尔丰并未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名次,但他依靠家族关系,顺利地在广东找到了一份差事。虽然没有真正的才干和能力,赵尔丰依然凭借关系在政坛中稳步上升。直到39岁时,他才终于当上了永济县的县令,而同样年纪的兄长赵尔巽已经晋升为贵阳府的知府。很多人认为,赵尔丰一生的官运也就到此为止了,但命运却在他58岁时给了他一次大反转。
1903年,山西巡抚锡良调任四川总督,赵尔丰也随着其一起前往,担任了永宁道,成为了四川地方的一名重要官员。按理说,赵尔丰此时已步入晚年,距离退休只有十来年,这时的他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但谁也没料到,仅仅两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让赵尔丰一跃成为历史的焦点。
1905年5月,一则来自西藏的惊天消息传来:大清驻藏大臣凤全在巴塘被暗杀。这一事件震动了整个朝廷,因为凤全作为清朝的重臣,不仅是驻藏大臣,而且还是正二品的要员,刺杀他无疑是在挑衅清廷的权威。
凤全在前往西藏途中,途经巴塘时,发现了地方寺庙过度干预地方事务以及土司的乱象,于是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此举触怒了当地的寺庙和土司,导致他们发起强烈反抗。巴塘的僧侣堪布和土司头人联手,要求凤全立刻离开。凤全坚定不移,坚决执行改革,最终导致了与当地势力的冲突。
在冲突升温的情况下,凤全的卫队被打败,凤全被迫撤离。3月1日,他带着少数随行人员准备离开巴塘,却不知已陷入了死亡的陷阱。鹦哥嘴一带峡谷地形,埋伏着滚石和藏民的伏兵,等着凤全的到来。随着一声令下,滚石如雨点般从山上滚下,凤全和随行人员几乎无处躲藏,死伤惨重。
凤全的死亡让清朝高层震怒。慈禧太后意识到,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必然会让地方势力更为嚣张,国家的统一岌岌可危。于是,她决定展开强力反击,向四川总督锡良下令派遣得力干将前往追查凶手,并严惩不贷。
赵尔丰正是这个关键时刻的主角,被任命为军务督办,带领大军前往巴塘。尽管已年过六十,但赵尔丰毫不畏惧,带领一支装备精良的队伍,迅速展开调查。很快,他查明了凤全遇害的真相,并揭露了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外部势力——英国。
英国在西藏的插手,尤其是在1903年派兵入侵西藏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拉萨条约》之后,企图扩大其在西藏的影响力。赵尔丰的调查结果表明,凤全的死亡与英国的阴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赵尔丰将这一结果上报朝廷,慈禧太后立即下令对西藏进行强力镇压,旨在向英国和藏区势力显示清朝的强硬态度。赵尔丰接到命令后,带领军队迅速出击,很快在七村沟取得胜利。
然而,在此后的追剿行动中,赵尔丰遇到了更为棘手的困难。叛乱分子逃至稻坝(今稻城)的桑披寺,动员了两三千武装人员,准备与清廷作对。桑披寺的僧侣普仲扎娃早有前科,且残忍至极,曾杀害驻理塘的都司李朝富,甚至剥皮示众,极其挑衅朝廷。
赵尔丰在了解到桑披寺的叛乱情况后,决定亲自出征。然而,他未曾料到,这场行动竟比预想中的艰难得多。进入火竹乡后,赵尔丰遭遇了普仲扎娃的伏击,险些陷入困境。幸得清军装备精良,才逐渐扭转局势,最终将叛军包围在桑披寺。
桑披寺的地势险要,坚固的石墙让清军的攻击力大打折扣。面对困境,赵尔丰并没有放弃,而是集思广益,最终发现了寺庙的供水暗道,成功切断了叛军的水源。饥渴和缺水逼迫普仲扎娃做出决策,最终他选择了自杀,而寺中的武装分子也纷纷投降。
最终,经过长达半年的努力,叛乱被平息,西藏得以继续保持在中国的版图内。赵尔丰在这场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被许多人视为民族英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赵尔丰的一生就此完美。1911年,由于赵尔丰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的强硬镇压,他积下了大量的民怨。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赵尔丰的罪责也被推到前台。最终,他被革命党抓获并斩首,年仅66岁。虽然他曾是保卫西藏的英雄,但在民众心中,他却成了镇压人民的“屠夫”。历史的评说,功过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