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唐太宗李世民的14个字的评价,一针见血
迪丽瓦拉
2025-09-19 21:31:54
0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向来是多维度的,因其受各方立场与观点的影响,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代背景,甚至同一个事件的不同细节,都可能导致人们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其中,一位以“智圣”著称的三国人物,近年来在民间却饱受了口碑的分歧与争议。这位人物便是刘备阵营中的那位赫赫有名的大军师——诸葛亮。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通常被极为推崇,然而,时至今日,竟也有人提出他“不会打仗”的观点。那么,究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何?他究竟具备什么样的军事天赋?

唐太宗李世民曾用简洁的14字来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究竟是怎样的评价?他又是如何看待这位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的?

诸葛亮的自谦在《出师表》中的开头,尤为显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段话,看似自谦,实则透露出诸葛亮深谙自身处境的智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不仅拥有令人赞叹的军事才能,也赢得了许多人敬畏与忌惮。诚然,这段话的字面意义是“苟全性命”之类的自谦,可它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更深远的谋略与智慧。

诸葛亮初次见刘备时,就提出了许多深具远见的对策,尤其是在军事策略上,他给出的一个关键方案是:先占荆襄,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而除了军事,诸葛亮还提出了包括政治改革和少数民族关系协调等一系列战略。这些策划为刘备集团之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提议“联吴抗曹”这一战略,影响了三国局势的未来走向。在曹操庞大的军队逼近时,诸葛亮亲自北上江东游说,最终促使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三国分立的局面也由此正式确立。可以说,刘备集团的三分天下局面与诸葛亮的军事谋略息息相关。

而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句话描述诸葛亮常年驻守成都,保证了“足食足兵”的稳固局面,显示了他不仅是战场上的智者,更是一位深谙后勤保障与内政治理的大才。正因如此,诸葛亮能够有效管理蜀汉的兵员和物资,确保了长期战斗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然而,诸葛亮的南征更是他军事才能的重要体现之一。南征不仅巩固了南方的安定,为后来的北伐扫除了隐患,同时也为刘备集团的内部稳定打下了基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战役,诸葛亮的战略与决策堪称完美,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智慧。

尽管诸葛亮被视为奇才,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他的军事能力提出质疑。那么,为什么一些人会怀疑他是否真如外界所称那样擅长用兵呢?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来自《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记载。在其中,陈寿提到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似乎暗示他在兵法运用上有一定的局限。鉴于《三国志》在史学界的权威性,以及陈寿长期生活在蜀汉的背景,这段评价影响深远。此外,诸葛亮的北伐也成为争议的焦点。北伐耗时多年,且未能成功统一北方,最终导致蜀汉国力衰减。对此,唐太宗李世民显然不赞同陈寿的看法,并曾在他所撰写的《晋书·陈寿传》中,明确表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带有偏见。李世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并非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情况。

李世民不仅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极高评价,还多次在朝堂上公开称赞其能力。他曾指出:“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表明他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战略家,更是治国理政的能手。李世民自己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与政治家,显然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尤其是第二次北伐,尽管军队资源有限,但他依然出奇制胜,几乎打破了曹魏军的防线。尤其是第五次北伐,虽然诸葛亮自身身心俱疲,但他依然带领军队稳住局面,逼得司马懿只敢坚守阵地,未敢主动出击。唐太宗对这一战的评价极高:“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这段话表明,司马懿在诸葛亮生前不敢轻易出兵,诸葛亮死后则因怀疑敌方诈术而选择撤退。

李世民的深思熟虑和对历史的研究,使得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有着无可辩驳的权威性。他认为,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政治治理、兵员管理等方面也展现出了超凡的才能。李世民曾在朝廷上讲述诸葛亮严治军纪的事例,认为其善于奖惩,能够赢得士兵的忠心,展现出过人的治军智慧。

诸葛亮的军事理论深受《孙子兵法》启发,他从青年时期便深入研究兵书,并通过《隆中对》一文展示了他对未来局势的独到见解。时至南宋,朱熹曾将《隆中对》与韩信、邓禹的策论并列,认为这类论述能够决定天下的走向。可以说,诸葛亮不仅理论深厚,且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他从未因书本知识束缚自己,而是通过实际战斗检验并完善自己的战略。

诸葛亮的实践能力体现在他对战术的运用,诸如空城计、反间计等经典计谋,均展示出他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他的阵法设计,尤其是八阵图的创制,帮助蜀军在行军和战斗中占据了战略优势。诸葛亮的军备改革和对新型兵器的创新,也进一步增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

综上所述,诸葛亮无论是军事理论、战略规划,还是具体战术的运用,都表现出卓越的能力。一个在战场上如此全能的军事家,怎能简单地被认为不会打仗呢?李世民的高度评价,无疑揭示了诸葛亮的真实面貌。

在评价诸葛亮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以现代视角看待古人,不免有所偏颇。诸葛亮虽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但他对蜀汉的贡献仍然无可替代,他的忠诚与智慧,依然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傅国涌:谁谋杀了宋教仁? 今天我们回首历史,看见的仿佛只有尘埃,只有权势的喧嚣和赞美,殉道者的血迹早已干了,他们为此流尽了热血...
“七七事变”88周年|缅怀先烈...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浴血奋战。 斗转星移,88年过去了,卢沟桥的...
原创 李...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毛主席身边...
原创 如... 假设“玄武门之变”演化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李渊会不会立李建成的儿子为皇太孙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否...
原创 四...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这四位被后世称为 “千古一帝” 的雄主,皆以文治武功开创了辉煌盛世。...
原创 李... 武德三年六月,突厥入寇并州,李仲文为何没有出手抵抗? 武德三年六月,处罗可汗派遣其弟步利领军,以两...
原创 诸... 东汉末年,天下大势分裂为三,群雄并起,纷纷展示各自的才干与谋略。在这风起云涌的乱世之中,机会无处不在...
原创 李... 神仙窟宅里的惊叹 1863年深冬,李鸿章踏进苏州忠王府大门时,腿肚子直发软,不是累的,是吓的。 眼前...
原创 苏... 夜幕悄悄降临,莫斯科的灯光逐渐黯淡,街头弥漫着一种令人压抑的寂静,偶尔一辆汽车从远处驶过,打破了这片...
原创 秦... 当然,关于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因而被李世民冷落、只能低调度日,最终虽被列入“凌烟阁功臣榜”却名列...
清代宫廷设计流行什么?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牺尊、铜兽面纹潞国鼎、铜鎏金万寿天常仪、弘历洗象图......“达古今之宜——清代宫廷设计潮...
原创 日...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的浪潮席卷全球,极大地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经济的困境和社会的不安,使...
原创 1...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保持每段原意不变,字数也尽量接近,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来丰富内容。以下是改写...
原创 明... 前言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十日,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后马氏去世,享年六十岁。太祖朱元璋...
原创 如... 从古至今,伪造货币的事件屡见不鲜,无论是通过法制节目还是科普教育,人们都不断被提醒伪造假币的严重后果...
原创 左... 在19世纪末的清朝,新疆成为了决定帝国存亡的关键之地。这片辽阔的土地曾是阿古柏一统的疆域,也曾是西方...
原创 杜... 一、杜聿明为何如此出名? 杜聿明在国军将领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名字,他的知名度堪称无人可及。探...
原创 清... 蔡继明,清华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专家,近年来因提出关于节假日制度改革的建议而广受关注。他特别主张取消五一...
原创 明... 济南之屠与蒿水桥之战:历史的血与火 济南之屠与蒿水桥之战,分别代表了明朝末年两场极为重要且具有深远影...
原创 妲... 妲己,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妖妃,一直以来都以她那狐媚惑主、深得纣王宠爱、甚至祸国殃民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