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唐太宗李世民的14个字的评价,一针见血
迪丽瓦拉
2025-09-19 21:31:54
0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向来是多维度的,因其受各方立场与观点的影响,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时代背景,甚至同一个事件的不同细节,都可能导致人们对同一历史人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其中,一位以“智圣”著称的三国人物,近年来在民间却饱受了口碑的分歧与争议。这位人物便是刘备阵营中的那位赫赫有名的大军师——诸葛亮。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通常被极为推崇,然而,时至今日,竟也有人提出他“不会打仗”的观点。那么,究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何?他究竟具备什么样的军事天赋?

唐太宗李世民曾用简洁的14字来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究竟是怎样的评价?他又是如何看待这位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的?

诸葛亮的自谦在《出师表》中的开头,尤为显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段话,看似自谦,实则透露出诸葛亮深谙自身处境的智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诸葛亮不仅拥有令人赞叹的军事才能,也赢得了许多人敬畏与忌惮。诚然,这段话的字面意义是“苟全性命”之类的自谦,可它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更深远的谋略与智慧。

诸葛亮初次见刘备时,就提出了许多深具远见的对策,尤其是在军事策略上,他给出的一个关键方案是:先占荆襄,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而除了军事,诸葛亮还提出了包括政治改革和少数民族关系协调等一系列战略。这些策划为刘备集团之后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最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提议“联吴抗曹”这一战略,影响了三国局势的未来走向。在曹操庞大的军队逼近时,诸葛亮亲自北上江东游说,最终促使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三国分立的局面也由此正式确立。可以说,刘备集团的三分天下局面与诸葛亮的军事谋略息息相关。

而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句话描述诸葛亮常年驻守成都,保证了“足食足兵”的稳固局面,显示了他不仅是战场上的智者,更是一位深谙后勤保障与内政治理的大才。正因如此,诸葛亮能够有效管理蜀汉的兵员和物资,确保了长期战斗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然而,诸葛亮的南征更是他军事才能的重要体现之一。南征不仅巩固了南方的安定,为后来的北伐扫除了隐患,同时也为刘备集团的内部稳定打下了基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战役,诸葛亮的战略与决策堪称完美,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智慧。

尽管诸葛亮被视为奇才,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他的军事能力提出质疑。那么,为什么一些人会怀疑他是否真如外界所称那样擅长用兵呢?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来自《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记载。在其中,陈寿提到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似乎暗示他在兵法运用上有一定的局限。鉴于《三国志》在史学界的权威性,以及陈寿长期生活在蜀汉的背景,这段评价影响深远。此外,诸葛亮的北伐也成为争议的焦点。北伐耗时多年,且未能成功统一北方,最终导致蜀汉国力衰减。对此,唐太宗李世民显然不赞同陈寿的看法,并曾在他所撰写的《晋书·陈寿传》中,明确表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带有偏见。李世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并非简单的军事失败,而是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情况。

李世民不仅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极高评价,还多次在朝堂上公开称赞其能力。他曾指出:“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表明他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战略家,更是治国理政的能手。李世民自己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与政治家,显然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尤其是第二次北伐,尽管军队资源有限,但他依然出奇制胜,几乎打破了曹魏军的防线。尤其是第五次北伐,虽然诸葛亮自身身心俱疲,但他依然带领军队稳住局面,逼得司马懿只敢坚守阵地,未敢主动出击。唐太宗对这一战的评价极高:“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这段话表明,司马懿在诸葛亮生前不敢轻易出兵,诸葛亮死后则因怀疑敌方诈术而选择撤退。

李世民的深思熟虑和对历史的研究,使得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有着无可辩驳的权威性。他认为,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政治治理、兵员管理等方面也展现出了超凡的才能。李世民曾在朝廷上讲述诸葛亮严治军纪的事例,认为其善于奖惩,能够赢得士兵的忠心,展现出过人的治军智慧。

诸葛亮的军事理论深受《孙子兵法》启发,他从青年时期便深入研究兵书,并通过《隆中对》一文展示了他对未来局势的独到见解。时至南宋,朱熹曾将《隆中对》与韩信、邓禹的策论并列,认为这类论述能够决定天下的走向。可以说,诸葛亮不仅理论深厚,且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他从未因书本知识束缚自己,而是通过实际战斗检验并完善自己的战略。

诸葛亮的实践能力体现在他对战术的运用,诸如空城计、反间计等经典计谋,均展示出他对敌人心理的精准把握。他的阵法设计,尤其是八阵图的创制,帮助蜀军在行军和战斗中占据了战略优势。诸葛亮的军备改革和对新型兵器的创新,也进一步增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

综上所述,诸葛亮无论是军事理论、战略规划,还是具体战术的运用,都表现出卓越的能力。一个在战场上如此全能的军事家,怎能简单地被认为不会打仗呢?李世民的高度评价,无疑揭示了诸葛亮的真实面貌。

在评价诸葛亮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以现代视角看待古人,不免有所偏颇。诸葛亮虽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但他对蜀汉的贡献仍然无可替代,他的忠诚与智慧,依然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2... 2000年10月19日,恰逢西藏昌都解放50周年的纪念日。此次庆典特邀了多位曾参与昌都战役的重要人物...
原创 张... 张飞被称为三国时期的平头哥,几乎没有谁敢惹他,一旦有人挑战他,张飞便会直接出手,不留余地。即使是强如...
原创 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民起义常常成为推动历史变化的重要力量。而打响第一枪的,就是程胜和吴广。站在今天的...
原创 见... 韩国那边出了个事。他们改了个顺序。 以前他们念叨国家,是“韩日中”。现在,他们自己定了,以后得叫“韩...
原创 大... 紫禁城一直是权力斗争和宫廷秘密的中心。1908年一个寒冷的早晨,紫禁城的气氛比平时更加沉重压抑。光绪...
花脚大仙分享:《不尽长江滚滚来... 不尽长江滚滚来 ——长江与中华文明展中篇 长沙博物馆特展 花脚大仙分享 “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
原创 五... 关羽未能守住荆州,导致了荆州的沦陷,这也意味着蜀汉失去了半壁江山,未能完成大业。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连...
原创 刘... 在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寿命最长,他与朱老总一样,即使到了晚年,仍然深受毛主席的信任。尽管刘伯承的身体...
原创 李... 李秀成:太平天国的忠王与军事支柱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之一,既是太平天国的忠王,也是这个动...
原创 康... 朱元璋究竟是明君还是暴君?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答案。朱元璋的政绩非常突出,他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
原创 夏...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一直是历史学界关注和争论的热点话题。人们尤其对夏朝是否拥有文字,以...
原创 八... 三国时期归晋,历史迎来了统一,但这次统一在中国古代史上引发了不少争议。其一,司马家族的崛起是在曹魏政...
原创 中... 这座矗立在旅顺口区的白玉山塔,表面看去只是一个高耸的石质建筑,可它背后的故事却牵扯着百年侵略史和国家...
原创 嘉... 前言 在那个一切都依赖人力的年代,如何才能修建一座宏伟的关隘工程呢?嘉峪关长城便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
原创 火... 标题:从土葬到火葬:中国历史上死亡方式的演变与现代观念的变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对死亡的态...
原创 史... 你以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朝代是秦朝或汉朝吗?或者是繁荣的唐朝?其实,还有一个朝代,它在文治上超越了汉朝...
原创 中... 话说中国现在啥都造得出来,航母下水,高铁到处跑,火箭上天,就连芯片也在追赶,可偏偏消防车这玩意儿,还...
原创 倘... 前言 韩信是楚汉争霸中,刘邦最得力的将领之一,堪称刘邦手中的重要棋子。在刘邦从韩信手中收回所有精锐...
原创 大... 要问秦国历史上第一功臣是谁,有人会提到当年的百里奚,认为他帮助秦穆公称霸西戎,若不是他的帮助,秦国未...
原创 刘... 刘备,作为汉末三国时期与曹操、孙权并立的三大英雄之一,凭借其过人的英雄气概吸引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而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