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扬州城的“四大衙门”,指的是扬州府署、江都县署、甘泉县署和驻扬州的都转两淮盐运使司。扬州府署作为扬州府的行政核心,是扬州知府办公的主要场所;江都县署和甘泉县署则分别是江都县和甘泉县的政府机构所在地,分别是江都知县和甘泉知县的工作地点。而都转两淮盐运使司则与扬州府并无直接隶属关系,严格来说,它应该算是一个驻扬州的“垂直单位”。该单位不受扬州知府的管辖,且其品级较高。扬州知府通常是文职的从四品官员,而都转两淮盐运使司则是从三品,相比扬州知府要高出整整两个等级。
然而,实际上清代驻扬州的衙署远不止这四个,除了上述几个主要行政衙门外,还有一些武职衙署和扬州知府、江都知县、甘泉知县的下属衙署。例如,位于教场的游击署,是清代扬州营统领——游击将军的办公地(虽然明代设置的是扬州营参将,清代改设为游击将军,但扬州人依旧习惯称其为“参府”)。此外,位于江都县署左右两侧的县丞廨和主簿廨(有时也称为县丞署和主簿署)则是江都县丞和江都县主簿的办公地点。与其他地方的县丞署不同的是,江都县的这两处办公场所并没有单独建造,而是直接与县署连为一体。不同于此,其他地区有时会在独立建筑内设立县丞等官员的办公场所。那么,清代扬州城的这些重要衙门究竟位于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首先来谈扬州府署,它位于现在扬州市的核心市区,紧邻金鹰购物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曾经属于扬州府署的土地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紫藤商务酒店(前身是紫藤园饭店),这是一家有些历史的老宾馆,老扬州人常称其为“市府二招”。因此,扬州府署的原貌早已消失不见。
至于江都县,在清代是扬州府的附郭县,县治原本并不设在如今的江都区仙女镇,而是位于扬州城内,江都知县与扬州知府共处一地办公。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江都县治才迁移至仙女庙,也就是如今的江都区仙女镇。清代的江都县署位于汶河旁,距离扬州府署很近,同样处在扬州市的繁华区,毗邻金鹰购物中心。原来的江都县署位于金鹰的前门和后门附近,随着新中国的建设,特别是在扬州填汶河修建汶河路后,江都县署的遗址几乎消失,现今只剩下些微可见的痕迹,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广陵区政府和市政协办公楼附近。
甘泉县是清雍正年间从江都县分设出来的一个县,尽管历史较短,存在时间不长,但它也是扬州府的附郭县。甘泉县知县与江都知县、扬州知府一样,也是在同一个城市内办公。甘泉县署的遗址如今位于甘泉路,这条路的名字正是源自于甘泉县和其县署。如今,尽管甘泉县的踪迹几乎全无,但还有一座古老的门楼,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甘泉县署的所在地。
至于都转两淮盐运使司,它的办公地点位于今天的国庆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扬州修建国庆路之前,这条路被称为“运司街”,这一名称便源自于清代的“运司衙门”。这个衙门曾是扬州城内等级最高的衙署,其品级要高于扬州府署。时至今日,都转两淮盐运使司遗留下的只有一座大门,它依旧位于今天的市府东大院外墙上。实际上,都转两淮盐运使司并不完全位于扬州城内,而是建有一圈围墙,将其包围在一个独立的小城中,现如今扬州的“双东景区”东圈门,便是清代都转两淮盐运使司外围小城的城门之一。
最后,我们来讲讲游击署。这是清代驻扬州的最高武职衙署,也是扬州营游击将军的办公地。游击署最初位于教场内,而随着清代中后期教场由扬州城内迁移至城外的蜀冈地区,原有的教场被废弃,并逐渐成为古扬州的商业街。今天的教场依旧是繁华的商业区,餐馆和店铺林立,但当年的教场和游击署的踪迹已不复存在,唯一留下的是一座教场牌楼,据说这座牌楼是后来复建的。